分享

正名:端正名称的问题

 传统文化网站 2016-07-12

第十六卷

先识览

正名

端正名称的问题

 

【原文】名正则治,名丧则乱。使名丧者,淫1说也。说淫则可不可而然2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故君子之说也,足以言贤者之实、不肖者之充而已矣,足以喻治之所悖3、乱之所由起而已矣,足以知物之情、人之所获以生而已矣。

凡乱者,刑4名不当也。人主虽不肖,犹若用贤,犹若听善,犹若为可者。其患5在乎所谓贤,从不肖也,所为善而从邪辟,所谓可从悖逆也,是刑名异充,而声实异谓也。夫贤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

齐湣王是以知说6士,而不知所谓士也,故尹文问其故,而王无以应。此公玉丹之所以见信,而卓齿之所以见任也,任卓齿而信公玉丹,岂非以自仇邪?

尹文见齐王,齐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尹文曰:“愿闻何谓士?”王未有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7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8。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尹文曰:“王得若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能得也。”尹文曰:“使若人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否。大夫见侮而不斗,则是辱也,辱则寡人弗以为臣矣。”尹文曰:“虽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未失其四行者,是未失其所以为士一矣。未失其所以为士一,而王以为臣,失其所以为士一,而王不以为臣,则向9之所谓士者,乃士乎?”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将治其国,民有非则非之,民无非则非之,民有罪则罚之,民无罪则罚之,而恶民之难治,可乎?”王曰:“不可。”尹文曰:“窃观下吏之治齐也,方若此也。”王曰:“使寡人治信若是,则民虽不治,寡人弗怨也。意者未至然乎?”尹文曰:“言之不敢无说,请言其说。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民有畏王之令,深见侮而不敢斗者,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敢斗,是辱也。’夫谓之辱者,非此之谓也,以为臣不以为臣者,罪之也,此无罪而王罚之也。”齐王无以应。论皆若此,故国残身危,走而之1011,如卫。齐湣王,周室之孟12侯也,太公之所以老13也。桓公尝以此霸矣,管仲之辩名实审也。

【译文】名称端正了那么就能治理,名称丧失了那么就会混乱。使名称丧失的,就是邪恶的言说。言说邪恶那么就会使事情变得可以又不可以而且是这样又不是这样,正确不像正确而且错误不是错误。所以君子的言说,足以说明贤能的内容、不贤能的冒充而已,足以比喻治理中所违背的、混乱所兴起的根源而已,足以知晓万物的情状、人们所获得并生存的而已。

凡是混乱的原因,就是因为典范与名称不适当。君主虽然不贤能,但如果使用贤良,就像听从善言一样,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其毛病在于所谓的贤良,是听从不贤良的人所说的,所作为的善是听从邪僻所说的,这就是所谓的听从了违反背逆的话,是典范与名称不一样的冒充,而且声音与实际不一样的说法。那贤能与不贤能、善良与邪僻、可以与违反背逆,要想国家不混乱、自身不危险,怎么能等得到呢?

齐湣王因此以知识喜悦读书人,而不知晓什么是所谓的读书人,所以尹文询问其缘故,而齐湣王无以应对。这就是公玉丹之所以见到诚信,而卓齿之所以被任用的原因,任用卓齿而信任公玉丹,难道不是自己去寻找仇人吗?

尹文拜见齐湣王,齐湣王告诉尹文说:“寡人非常喜好读书人。”尹文说:“希望听闻什么叫做读书人?”齐湣王无以应对。尹文说:“如今有人在此,侍奉亲人那么很孝顺,侍奉君主那么很忠诚,交往朋友那么很诚信,居住乡间那么对人很敬爱。有这四种行为的人,可以说是读书人吗?”齐湣王说:“这真的就是所谓的读书人。”尹文说:“大王如果能够得到这样的人,肯让他成为臣子吗?”齐湣王说:“希望得到而不能得到呀。”尹文说:“假如这样的人在庙堂之中,被深深地侮辱而不斗争,大王还打算让他成为臣子吗?”齐湣王说:“不。大夫遇见侮辱而不斗争,那么就是耻辱,能受耻辱的人那么寡人不能让他成为臣子。”尹文说:“虽然遇见侮辱而不斗争,但他没有失去那四种行为。没有失去那四种行为的人,就是没有失去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标准。没有失去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标准,而大王认为他是读书人,失去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标准,大王就不让他成为臣子,那么刚才所说的读书人,是读书人吗?”齐湣王无以应对。尹文说:“如今有人在此,打算治理他的国家,民众有错误他就非议,民众没有错误他也非议,民众有罪他就惩罚,民众无罪他也惩罚,而他则说民众很难治理,这样可以吗?”齐湣王说:“不可以。”尹文说:“我私下观察下面的官吏治理齐国,就是如此。”齐湣王说:“让寡人去治理如果也是这样,那么民众虽然不能治理,寡人也不会埋怨。你的意思难道不是这样吗?”尹文说:“既然说到这里我不敢不说,请求让我说出。大王命令说:‘杀人者死刑,伤人者刑罚。’民众畏惧大王的命令,被深深地侮辱而不敢斗争,就是保全大王的命令,而大王说:‘遇见侮辱而不敢斗争,就是耻辱。’那称为耻辱的,难道不叫耻辱吗?可以作为臣子而不让他成为臣子,就是加罪于他,这就是没有罪过而大王还要惩罚。”齐湣王无以应对。言论如果都像这样,因此就会使国家残破自身危险,行走就会去到困境,就像卫国一样。齐湣王,是周王室中的长子诸侯,是姜太公之所以成为三公的原因。是齐桓公以此称霸,管仲的辨别名实审查的原因。

【说明】本节《正名》,主要探讨的是端正名称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孔子说过很多,荀子也专门写过一篇《正名》。所谓的“正名”,是要正什么名呢?就是端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就是坚持“仁、义、礼、智、信”。要想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仁);就必须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义);而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礼);而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必须要有智慧(智);有智慧还不够,还要有诚信(信)。如此,用诚信,用智慧,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即要求用“实”来符合“名”所规定的要求,或用“名”所规定的要求去纠正已经存在或变化了的“实”。从而肯定了“正名”的逻辑价值和名辩的社会作用,同时还揭示了“正名”思想中的逻辑价值。孔子对齐景公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须各自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君主要象个君主,臣子要象个臣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并遵循各自的行为规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的标准。假如让一个君子来“为政”,工农兵学商、农林渔牧副,让他管理什么呢?必须先要确定其管理范围和职责,他才能名正言顺地管理这一方面的事。如果一个君子所学的是文,让他去管理农林渔牧副,或者是他明明管理着文化方面的事,却要他去过问农林渔牧副方面的事,则是名不正;名份不正,则他管理这方面的事就说不上话,或者是说话没有说服力,这事也就干不成了。这事干不成,那么这方面的礼乐也就兴不起来,也就是说,这方面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不起来;这方面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不起来,刑罚就会不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奖惩,手足无措。这是孔子根据“正名”原则进行的的一套推论,这个推论是“为政”的重要理论,也是“为政”的思想指导方针,也是我们生活中的思想指导方针。根据这个思想指导方针,统治者在处理国家事务上,必须先要确定事务的范畴,才能确定立个什么官,才能确定这个官职的职权和责任。而这个官员才能根据职权和责任干好他的事。生活中也是这样,做儿女的责任就是要听父母的教导,不到时候,他是不能承担父母亲的责任的。即使是他生儿育女以后,他有了作父母的责任,但在他的父母亲面前,他仍然是父母亲的儿女,还是要承担作儿女的责任。

《先识览》共分八节,《先识》,主要探讨的是预先识别的问题。作者举出夏桀王、商纣王、晋国、中山国灭亡的例子,就是想要说明,一个国家的灭亡,一个人的灭亡,决不是突然发生的事,而是先有许多导致灭亡的因素。《观世》,主要探讨的是观察世俗的问题。观察世俗的什么呢?观察人们中有谁是读书人。不要说古代的读书人少,就是现代的读书人也很少,现代人除了在学校读了几十本教科书以外,踏入社会后,眼睛就盯着钱了。看看大街上,有几个人懂得人生道路?有几个人知晓自己的人生道路?现代人中,找到钱的人得意扬扬,飞扬跋扈,没有找到钱的人则钻头觅缝,埋头苦干找钱,有谁能像周公旦一样,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相处?人们只会拼命巴结有钱人,希望从有钱人那里分得一点残羹剩饭。所以,像晏子那样去礼遇读书人的,恐怕没有了。《知接》,主要探讨的是知晓并接触的问题。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很像齐桓公,自己不知晓而且也不愿意去接触所不知晓的东西,所以也就没有远见。这种人自以为有智慧,自以为聪明能干,但面对自己所不知晓的事物却采取躲避、回避的办法,不去接触它,不去知晓它,怎么能弄懂它呢?不能弄懂它,又怎么能知晓它的发展变化呢?所以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都在强调“德”——这个规律问题。万事万物都有发展变化的规律,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去接触它,去知晓它。《悔过》,主要探讨的是后悔过错的问题。作者首先说明,人的智慧是有限度的,就像人的手臂一样,有长有短。智慧有限,那么很多事情我们就想不到,所以才会产生不好的结局。当不好的结局产生后,再来悔过,就已经是悔之晚矣。因此作者举出秦缪公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后悔,改过重来,但是很多事情,悔过也是没有用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事前就必须具有足够的智慧,才能预见到事情发生的后果。《乐成》,主要探讨的是乐于与民众共同分享的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关乎大众的问题都会众说纷纭,因为人们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观察问题,去考虑问题。而统治者会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考虑问题,所以在很多问题上,统治者只能独断专行,直到问题解决,大部分民众得到利益,人们才会拥护统治者。如果一开始就强调民意,倾听民众意见,那么就会使事情久拖不决。所以,问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提高民众素质,强化全民教育,如果民众素质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够做到民主。当民众的文化素质还处于低下时,那么只能独断专行,而再与民众共同分享成果了。《察微》,主要探讨的是观察细枝末节的问题。中国人如今非常崇拜外国人,因为外国人写了一本《细节决定成败》的书,殊不知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非常重视细节问题。本节作者举出四个例子,就是希望人们观察细枝末节,然后才能决断。明察秋毫,那么比秋毫大的事物就不会错过。孔子善于观察细枝末节,所以具有远见,鲁昭公不能观察细枝末节,所以导致国破身亡,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去宥》,主要探讨的是去掉窃夺之心的问题。大部分的人心里都有窃夺之心,都认为没有人的东西就可以据为己有,不论自己是否需要,就想占为己有。作者举出四个例子,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就想占有自己的地位而排斥齐国的墨家学者谢子。楚国的昭釐也想保住自己的地位而诽谤沈尹华。邻居的父亲想要柴禾而妄言梧桐树不好。齐国的人更荒唐,眼里只有金属而看不见人。其实现代很多人也与那个齐国人一样,眼里只有金钱而其他什么都看不见了。既然想要金钱,那么就老老实实、踏踏实实自己去赚,可是很多人却不想踏踏实实工作,就抱着侥幸心理,以白昼为黄昏,以白色为黑色而去窃夺、偷盗。然而,自古以来,凡是依靠窃夺、偷盗而得来的富贵,都是不可能保持长久的。所以,做人,首先必须要去掉窃夺之心。《正名》,主要探讨的是端正名称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孔子说过很多,荀子也专门写过一篇《正名》。所谓的“正名”,是要正什么名呢?就是端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认识!

由此看来,所谓预先识别的问题,首先在于观察世俗,其次在于知晓并接触,然后要知晓后悔过错,乐于与民众共同分享,观察细枝末节,去掉窃夺之心,才能端正名称。

——————————————————

【注释】1.淫:(yín)《书·毕命》:“骄淫矜侉,将由恶终。”《管子·牧民》:“上无量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善人劝焉,淫人惧焉。”这里用为邪恶、奸邪之意。

2.然:(rán)《诗·大雅·板》:“出话不然,为犹不远。”《论语·宪问》:“乐然後笑,人不厌其笑。”《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玉篇·火部》:“然,如是也。”这里用为如此、这样、那样之意。

3.悖:(bèi)《书·毕命》:“以荡陵德,实悖天道。”《管子·君臣上》:“为上而矫,悖也。”《荀子·正名》:“悖其所辞。”《韩非子·定法》:“故新相反,前后相悖。”《礼记·月令》:“毋悖于时。”这里用为违反、违背之意。

4.刑:(xíng)古通“型”。《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书·尧典》:“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诗·周颂·清庙》:“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管子·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孟子·离娄上》:“君子犯义,小人犯刑。”《荀子·王制》:“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这里用为典范、榜样之意。

5.患:(huàn)《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小国贪于实,此诸侯之通患也。”《荀子·致士》:“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广韵·谏韵》:“患,病也。”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里用为疾病、毛病之意。

6.说:(yue)《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管子·小问》:“桓公不说,瞋目而视祝凫巳疵。”《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韩非子·二柄》:“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7.事:(shì士)《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书·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诗·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管子·枢言》:“贱固事贵,不肖固事贤。”《老子·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礼记·中庸》:“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孟子·梁惠王下》:“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荀子·臣道》:“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玉篇·史部》:“事,奉也。”作动词,这里用为侍奉之意。

8.悌:(tì替)《诗·大雅·泂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韩非子·忠孝》:“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乎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说文》:“悌,善兄弟也。”这里用为这里用为敬重、敬爱兄长之意。

9.向:(xiàng)《孟子·告子上》:“向为身死而不受。”《庄子·山水》:“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吕氏春秋·察今》:“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仪礼·士相见礼》:“曏者,吾子辱使某见。”《说文》:“曏,不久也。从日,鄉声。”这里用为刚才、过去、往昔之意。

10.之:(zhī支)《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文子·微明》:“居知所以,行知所之。”《韩非子·扬榷》:“咫尺已具,皆之其处。”《韩非子·十过》:“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史记·项羽本纪》:“之沛公军。”《广雅》:“之,适也。”这里用为往,朝某方向走,到…去之意。

11.穀:(gǔ谷)《易·井·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诗·小雅·四月》:“民莫不穀,我独何害?”《诗·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老子·二十八章》:“为天下谷。”本义为困穷之意,这里引申为困境之意。

12.孟:(mèng)《书·康诰》:“孟侯。”《诗·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书·大传》:“天子太子年十八曰孟侯。”《说文》:“孟,长也。”这里用为长子之意。

13.老:(lǎo)古代的官名有三公、三老。他们的学问道德都很好,但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类似于现在的顾问委员会。《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礼记·王制》:“属于天子之老二人。”郑玄注:“老,谓上公。”《礼记·曲礼》:“国君不名卿老世妇。”郑玄注:“卿老,上卿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