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坛耆宿安维翰与甘肃楹联学会成立旧事

 老刘tdrhg 2016-07-12

 

联坛耆宿安维翰

与甘肃楹联学会成立旧事
王家安 甘肃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文化依靠的是传承。没有前人的积累,后人就无法拥有超越他们的视野,也就注定我们永远走不远。

楹联,集诗词书法于一体,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载体之一。陇上楹联历史由来已久。千余年来,楹联在河陇大地上生生不息。人们曾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经卷中,就发现过唐代楹联。尽管对于它的认定,学界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议,但至少说明,甘肃楹联起源已经很久远了。目前,保存的有据可查的且名声最大的楹联,当属明代杨继盛在狄道(今临洮)任教谕时,留下的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副楹联,在鼓励人们读书学习的同时,也将文人担当点了出来。

到了清代,陇上不仅楹联大家辈出,而且出现了楹联世家。到清中期,更有全国著名的楹联大家梁章钜出任甘肃布政使,在陇上留下了不少名联。晚清至民国,陇上更是有以刘尔炘为代表的楹联群体,他的白话楹联,在全国独树一帜。

改革开放后,甘肃联人率先打破禁锢。在1981年,就开始组织大规模楹联活动;1986年,甘肃楹联学会成立,这是全国第七个楹联组织。如今甘肃楹联学会已经建立起了全媒体平台,同全国联友互动交流。

在陇上楹联的承前启后中,刚刚故去的甘肃楹联学会老会长安维翰功不可没。安维翰,字墨林,祖籍甘肃省秦安县,1926年出生于甘肃省会宁县头寨镇,2015年11月10日辞世。今天,就让我们聆听有关他的故事,以怀念安维翰先生。


兵临城下,他进了南京城

我在高中时,读楹联书籍,就记下了安维翰这个名字,并知道他是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后来进入学会,参与《甘肃楹联》杂志编辑工作。2012年夏季,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安老。他慈眉善目、态度和蔼,口音接近天水方言,安老祖籍秦安,一问果然是老乡,我们便很容易交流起来。

喜欢历史的陌生人见到安老,总不由自主地问到一个问题。啥问题?关于他们安家人的问题。人们问:你和晚清的“陇上铁汉”安维峻是啥关系?安维峻晚清名人,以御史身份上《请诛李鸿章书》,要求杀李鸿章以谢天下,而被光绪皇帝充军塞外,从而名动天下。安维峻是秦安人,安老也是秦安人,人们自然有此一问。对于这个问题,安老百问不烦,总是一笑说:“有点关系,但不是近亲。那是大人物,我和他不敢比。”可我曾在他的作品中,不止一次见到他写到“铁汉奏章”四个字。

我见到他时,他已年近90岁,但记忆力依旧超群,时常能整篇整篇背出七八十年前写的诗文,令人赞叹不已。七八十年前的安老,是个十足的才子。他在会宁县乡考、县考,接连考得第一名的成绩,有“神童”之誉。最终被保送到兰州一中求学。

在兰求学期间,得益于陇上诗文大家黄文中和书法名家牟月秋的悉心教导。黄文中是楹联书法大家,孙中山先生的名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就是为黄文中而题写。安老结婚时,黄文中特意送了一副婚联。陇上大家的对联,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目标,挂在洞房门口竟然被人揭走。安老到70年后给我讲起这段逸事,仍不禁大笑起来。

会宁乡贤杨思对这个小老乡关爱有加。杨思是晚清翰林,民国担任甘肃省议会副议长,擅诗文,精书法。1948年,安老高中毕业,杨思亲笔为安老写了封举荐信,希望到外地求学,以开拓眼界。同时,杨思给安老赞助了300块大洋,这对当时的普通人而言,是一笔巨款。

按杨思的本意,这应该是赞助给安老的学费,谁知,安老却做出一个常人不可思议的决定。用300块大洋买了一张当时已经是天价的飞机票,从兰州飞西安,然后从陆路到达南京。杨思在信中介绍安老去南京读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在解放前,这所大学的名气很大,就业更不用发愁。然而,解放大军已经逼近长江,南京解放指日可待。这时,去上国民党的中央政治大学似乎不合时宜。

他该怎么办呢?人地生疏,身无分文。不是上不上学的问题,而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就在这时,几个地下党找到了他。后来,安老分析,可能是甘肃地下党组织给南京的地下党通报了甘肃学生上学的情况。

地下党的同志给他分析了当时的时局,建议安老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读书,这所学校就是今天苏州大学的前身。就这样,他掉头去了同在南京的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跑了三年,才算成立了学会

在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安老认识了一位新同学,这人也喜欢楹联。他就是后来参与中国楹联学会创建的、原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顾平旦。

1951年,安老完成学业从南京返乡。他仍然没有忘了去拜见杨思。一到兰州,他就与杨思见面,此时,已经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的杨思,详细了解了新社会,观念大为转变。安老说,杨思丝毫没有怪怨他没去政大求学,反而一再称赞他有眼识,懂得随机应变。

解放初期,安老被安排在省教育厅任职,但他性子直,有不同意见敢于发表,从来无所畏惧。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直到九旬高龄,他依然是爱憎分明。

这样的性子,很难在机关长久下去。他便主动提出到地方从事教育工作,随即被领导安排去了平凉。在平凉一中等地从事教学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后来他回到兰州,在省教育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学。这期间,相继完成了《唐诗宋词选析》《学记讲析》《先秦诸子代表作选讲》等书稿。或许,与他有关的几个甘肃历史名人安维峻、杨思、黄文中都是我省著名楹联家的缘故,安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楹联研究方面。文革当中,他便开始偷偷收集、抄录楹联。

1981年,文艺界百废待兴,朝气蓬勃,抑制不住兴奋,安老在当年正月里闭门在家,完成了代表作《甘肃楹联述评》一文,在文中简要介绍了楹联文体,并总结了甘肃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楹联家。今天看来,这篇文章所刊载的信息远不比百度百科中的“楹联”丰富,但在那个时候,能完成这样一篇著作,靠的全是多年如一日的资料积累。

我见过1982年安老去张掖地委讲解云南大观楼长联的讲稿,密密麻麻,足足写了十几页、几万字。可见当时,安老已经在楹联方面下力颇深。他告诉我,那年他还完成了后来出版的著作《艺苑奇葩·对联》的初稿。1983年1月,这部书正式印行,这是目前所知文革之后甘肃出版的第一部楹联类专著。该书中,安老将他数十年积攒的楹联资料进行汇编整理,又加入许多自己的见解。

从1981年到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中国当代楹联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可以说,安老走在了全国前列,以安老为代表的陇上楹联家们,没有错过这个黄金时期。

1984年5月,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1985年,安老东奔西走,开始为甘肃省楹联学会成立忙碌起来。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安老和其他几位楹联家,多方奔走,解决各种困难。有审批问题,有经费问题,有办公场地问题,甚至还有成立大会举行场地问题。安老四处奔走,得到了不少领导同志和文艺界名家的支持,时任省政协主席的王秉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刘海声,亲自为学会成立协调事务。甘肃楹联学会终于于1986年的10月28日,在省政协会议室成立了。会上,安老实至名归,被众人推为首任会长,这一干,就是28年。

每次说起成立大会,安老喜悦之情都溢于言表。楹联学会的阵容颇为强大,王秉祥、刘海声、曲子贞(省文联主席)三人担任名誉会长,而顾问团队,更是囊括了应中逸、牟紫东、袁第锐、郭扶正、张思温、尹建鼎、田世英等名家。

成立大会上,时任甘肃省文史馆副馆长的著名诗人张思温即兴撰联一副:“五泉本联语之乡,白话题楹传妙句;四化须全力以赴,黄金铸柱纪新功。”联语既讲传承,也附有时代特色,一时称快。


对联射虎,点燃1983年的寒冬

知识的传承就是这样,后一代人总是要站在前人肩膀上,才能有发展,有进步,有创新。没有来历的创新,是无本之木。人文学科是这样,理工科也是这样。创新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的突破。

那时,安老一边撰写楹联文稿,一边同全省,乃至全国联家们交流。1983年,他策划了全省性楹联征集活动,网罗到一批楹联爱好者。1984年,经过安老努力,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和《甘肃工人报》等联合主办的“春节《对联·射虎》有奖比赛”在全省引起较大关注,短短十天时间,竟然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征作品10000多条,令人大为惊喜。此后,这个活动连续举办多届。

当时,人们想出来的出句(楹联上联),至今还在联人中流传,如“玉门关阳关嘉峪关,天下雄关,关关镇守丝绸路”、“白塔映月,月色映塔白”,通过这些比赛,陇原一大批联坛新人脱颖而出,像曾获过奖的马永惕、成守铭、吴恒泰、张举鹏、程凯、刘益民、张希骞、陈琳、胡喜成等,都是近三十年来甘肃联坛最活跃的人物,其中不少人著作等身,许多人从事楹联研究或创作直到逝世,还有几位至今还活跃在联坛。

同时,安老先后结识了李树棻、薛渊、朱世章、裴经书、田企川、吕发成等,成为他振兴楹联事业的有力同道。

往事不可追,明年是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会计划要授予安老一个荣誉。谁知,11月10日,年已90的安老在会宁老家辞世。这真是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在安老追思会前,我为他写下一副挽联,算作祭一瓣心香:高龄同祖父,故梓傍家山,愧我近入门庭,按例应三叩首,行孙礼、行乡礼,亦行师礼;创业自艰难,守成真不易,此时方擎斗志,约公待卅年春,奈岁寒、奈泪寒,更奈联寒。

文/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文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