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做事 多个心眼多条路

 虹72 2016-07-12


做人做事 多个心眼多条路

 


社会是一张人际关系网,任何人都不能真正地遗世独立、超然物外。就算你隐居山林,也不能摆脱人类文明对你的影响,因为在你生下来的同时,人类几千年的经验就已经“存档”在你的大脑中了。

我们看武侠小说,主人公总是在少林寺等深山老林修行习武多年之后,过十八罗汉阵,然后下山。这一下山,故事才真正开幕。人总是喜欢热闹的,寺庙里的清净、山林中的幽寂,都不是我们想知道的,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俗人”。既然是“俗人”,总不免想听一些“俗事”打打牙祭,消磨时光。

在这滚滚红尘中沉浮,就必须与人打交道,而这交道打得好与坏,往往决定了我们在社会当中的位置是高是低。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要跟人打交道,就必须要多个“心眼”,“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是也。

尤其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经过这几百万年的进化,人类已经从当初懵懂纯情的少女进化成了饱经世情冷暖的老太太,都快成精了,不得不防啊!
除了人本身,我们所生存其中的社会结构也是“进化”得越来越精微复杂、难以捉摸,像城堡一样让人难以得其门而入。组织大了,必然也就臃肿、僵化、腐败了,所以许多时候“屁股指挥脑袋”之类的事情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时候,我们更得要多个“心眼”通通气了,不然,早晚会被气死过去。气死了,你又不能找某某某去负责,因为在人家看来,你纯粹是“意淫过度”而死——与我无关。没准人家还要害羞加恼怒地说:我还是雏男之身呢,你这纯粹是性骚扰,我要告你去!这时候,你不被气死,也想去一头撞死了。

所以,虽然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也要相信那都是“人之初”时候的事了,现在怎么样不好说,更何况人性当中也有“不善”的成分。总而言之,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想清楚,要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不能总像喝了酒一样——乱了“性”。这样不仅会伤害到自己,更会对以后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你可能会很轻易地就“原谅”自己对别人犯下的过错,但人家是否会原谅你,就难说了,没准人家是一个很“怀旧”的人呢?

那些在生活中春风得意的人,一般都是做人的高手。他们之所以在做人方面游刃有余,他人都愿敬他一分,是人家懂得做人之道,是有“心眼”之人。有一个成语叫“狡兔三窟”,是说狡猾的兔子准备三个藏身的窝,这样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被同样狡猾的猎人逮住。

这个成语源于《战国策·齐策四》,原文是: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话说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门下,有个名叫冯谖的食客。一次他奉命到孟尝君的封地薛地去收债,临行时,他问孟尝君收完债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

没想到冯谖到薛地后,假借孟尝君的命令,将债契全都烧了。借债的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齐呼万岁。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债收齐了没有,买了些什么回来。

冯谖回答说:我见相国家什么也不缺,就缺一个“义”字,因此以相国的名义将契债全烧了,把“义”买了回来。

孟尝君听了虽不大高兴,但也无可奈何,不好发作。

转眼一年过去了,孟尝君突然被齐王免职了,他只好回到封地薛地去。只见离薛地还有一百多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前来迎接。孟尝君这才看到了冯谖给他买的“义”字的珍贵,非常感谢冯谖。

但冯谖对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但这仅仅使它免于被猎人打死,被猛兽咬死。如今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安枕无忧。请允许我再为您凿两个洞穴。”

于是,孟尝君便听从冯谖的建议,带着车马黄金到魏国去游说。冯谖在魏王面前为孟尝君说了很多好话。魏王马上派使臣携带许多财物和马车去齐国,聘请孟尝君来魏国当相国。

冯谖又赶在使臣之前回到薛地,告诫孟尝君不要接受聘请。魏国使臣如此往返三次,孟尝君还是拒绝接受聘请。齐王得知这个消息后,担心孟尝君到魏国任职,于是赶紧恢复了孟尝君相国的职位,并向他谢罪。

就这样,冯谖为他凿成了第二个窟。

之后,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先王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庙供奉。这样一来,齐王就会派兵来保护,使薛地不受他国的侵袭。齐王答应了这个请求。等到宗庙建成,冯谖对孟尝君说:“三窟已成,现在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为了保护自己,我们要多个心眼;有时候做好事的时候,我们也要多个心眼,这样才不会好心做坏事,误人误己。

明朝有一位吕文懿公,他辞了宰相的职位,告老返乡,人们都非常尊敬他。

一次,有个乡下人喝醉了,当着他的面,把他痛骂了一顿。吕公面不改色,对他的仆人说:“吃醉了酒的人,不必与他计较。”把门一关,就避开了。

一年以后,这个乡下人因为吃醉了酒犯了死刑,关进监狱。吕公才懊梅地说:“假使我当时稍与计较,把他送进衙门惩戒一番,是可以做到小惩而大戒的,这样就不会害他犯死罪了。我当时只顾自己存心于厚道,想不到却养成了他的罪恶习性,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我们都知道要怀好心、办好事、做好人,但不一定出好心就能做成好事,有很多时候都是好心做了坏事。看来,想做一个“好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可能是个“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的问题。
做人,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一个永远的难题。有人讲如何如何做人,讲得头头是道,唾沫星子满天飞;但真到动真格的时候,没准就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

所以,“知道”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行动起来才是最关键的。做人需要修身立德,这样才能在“德”上站得住脚;做人要讲究技巧,这样才能做到待人圆融,办事妥帖;做人更要有本事,这样才能获得生存与竞争的资本。

做人是德与智的综合素质的考量,是方与圆的完美统一。学会做人之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事情相应也就容易做好了。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我们的人生也才会变得更精彩。

来源:何龙《方与圆》

感悟:世上一切成功者,必然遵守的做人做事法则。方乃做人之本,圆为处事之道。我们看天地,天圆地方;我们看铜钱,外圆内方;方和圆本来是一个天平的两端,阴阳的两极,它们既可以互相制衡,又可以互相转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就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其中,修身养性至为重要,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最高学问。做人首先要求一种正气,只有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干一番事业,这是“方”的一面。为人处事要善于与人相处,谦虚处世,不要挑剔别人,以诚待人,在处事中使自己的品德不断升华,这是“圆”的一面。人的一生就是方与圆的邮寄结合,内方可以身心贯通,井然有序;外圆可以减少阻力,便于运动。在我们日常具体的工作中,“方”就是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是做人的道德和原则;“圆”就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对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对各项规定合理应用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的技巧等。作为个人,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如理想信念、热情、自信、责任等,还要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恰当的工作方法。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