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关于“中于阴则溜于府”的体会 及临床心得

 山水丰顺 2016-07-12


按语:中阴溜府在历代的医家中论述较多,且多有所发挥和引申,对于我们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经义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某些疾病的发展规律,尤以三阴证以及一些疑难病的诊治有着重要的诊疗思路,对它的深入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掌握临床出现特殊症势以及传变,转归,预后。前贤们留给我们很珍贵的财富,做为传统医学的学习者。做好传承其学,也要在临床中总结,观察。宗仲景之旨临证,承百家之学佑人,守先贤之德修善,做中医有心人,重在我们青年学习者。


“中于阴则溜于府”出自《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岐伯阐述“中阴溜府”的原因是:“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府”。


一、“中阴溜府”的含义


1.中于阴则溜于府,“溜”均做“留”,即为留着,居止之意。这样就其文意而言,中阴溜府可以理解为邪气伤了阴经后,若五脏之气充实,则不会向里传变,而是流传和留着于六腑发病。   

        

2.《类经》中认为还府是还于与脏相表里的腑。伤寒学派学者如钱天来,柯韵伯等对中阴溜府的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三阴证(特别是少阴证)之转属阳明而成可下之症,阴证转阳,有赖于脏气内实,而阳气来复,则是中阴溜府的根本机理。                   


3.当代著名儿科名家董廷瑶老先生,在前人的认识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以下四点要义:(1)伤寒三阴由于阳气来复,症势转属阳明,而成可下之症,是为狭义的“中阴溜府”。(2)根据六经辨证,阴证而见阳气渐振,出现便闭之侯.是广义的'中阴溜府'。(3)溜府诸症,运用下法,当具体分析处理,或峻或缓,或温或润,不可偏执。(4)溜府之误治,因于峻攻涤肠,阳气暴脱,急救重在回阳固元.此亦不可不知者。


二、“中阴溜府”的临床指导意义


1.急予邪气于稳宿----暂归阳明


《伤寒论》中论述:阳明居中,主土地,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是其理论机理。《伤寒论翼》中认为:邪在于从燥化而为实。是其临床中所达到的目的。近代名医恽铁樵提出:“医者之本领不在治阳明之病,而在能使有死证之太阴,少阴,得入此无死证之阳明一经”。故此为治疗阴证的一大法门,大学时认真熟读过善用温热药的名家如郑钦安,祝味菊,张佩衡,李可等医家的医案,其中不乏有类似的医案,等读到董老对此的体会时才有所悟,临床多注意留心此类征象,三阴之邪气转归于阳明,易于化燥化热,阳明病标志着邪气虽盛,正气亦足,正邪剧争的病理极期,若病情从三阴证转入阳明,无疑是一个阳气来复,由危为安的征象。临床可以指导我们治疗三阴证的用药思路,振奋阳气,亢龙火出—阴证转阳,入土为佳—温潜阳气,导龙归海,始终不离阴阳之间互化互根的关系。


2.适择下放待时机----必得其法


仲景少阴三急下的确立,为阴证转属阳明府实提供了先例。近代先贤恽铁樵从三承气进而为中阴溜府提出了治疗大法,如峻攻开结之各承气汤,缓下之脾约麻仁丸,润肠之蜜煎导法,益气通下之黄龙汤,温下并用之大黄附子细辛汤,千金温脾汤,景岳之济川煎,亦有温通的半硫丸,或者补益脾胃之剂加服控涎丹等都为我们对于中阴溜府提供了方剂,但不可急于求下,用药过于峻猛,下不得法。药需与症结合,有是证用是药,下之必得其法也。阴证转阳,其阳气来复,有微盛之异。依据其病情,体质转归不同,盛者转属阳明呈热实燥结,适于三承气汤之类,微者元气尚微,府气寒涩,只可辛开行通加以温润之属。较为切合。下法必以症状,体质,真象为依据,病方可渐愈。


3.防阔斧得此失彼----顾护阳气


 对于中阴溜府,不应拘于承气急攻,需时时顾护初复之阳气,在提出具体的辨治,如果不加以分析,妄投攻下,或者强以通肠,则尚弱之阳,必不胜其伐,使已入顺境之病证,瞬现突变,前功尽弃,甚至气夺而脱,是为之偾事哉。恽氏在其《临证笔记》以有详细记载,董廷瑶老先生亦有此类案例,值得我们去慎思。确为阴证转阳,中阴溜府之证,大便闭结乃是生机所在,盖阳气初复,本元未固,犹如烛之初燃,正需扶植,何可大风吹之,况三阴证者脾肾虚,下之过猛,耗气散阳,必须慎下,以防憾事发生。临床不乏见一些体质虚弱或者重病之人大便不解数日,西医必以通便为是,或者予以通便之西药,中成药口服,或者灌肠,一些家属亦形成通便之思维,不分情况随便用之,实属不应之规。若误以内服峻下,外以灌肠,定需急救,谨守一分阳气,或可回天。


4.阳明府实上可出----上循口鼻


在临床中,观察中阴溜府之证,阴证转为阳证,成为可下之证,亦可为口鼻出路之证,邪入阳明出路以下为主,但是有上出之证,可为上出之法,临证中确为中阴溜府之阴证转阳之症,可下之,但在培补阳气时,患者出现鼻中出数块暗红色血块,或者呕出些许不知名的东西,患者无任何不适,只是有些恐惧,去医院检查亦无病症。在许多医书上也看到类似的病案,对于这一点,现代医家认为是阳气来复,迫邪外出,口鼻亦属阳明循行路径,因此亦不足为奇,仅需向患者说明病情变化并观察预后即可。


 (作者系山西中医学院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