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景山村落史话---板凳沟村话今昔

 青木森森 2016-07-12



 你向板凳沟的村民打听村名的由来时,村民会给你讲述如下一个传说。

  俗话说:“穷奔山,富奔川。”早年,板凳沟一带的山村特别穷。古时,有户姓陈的人家,在这穷山沟里起早贪黑地辛辛苦苦盖了两间草房,开了一片片荒地。这年收成特别也,陈家准备给儿子娶媳妇。陈老大心想,一家好不容易从山西逃荒出来,不知出了多少汁,吃了多少苦,才有了这第一个家,如今儿子要娶媳妇,一定要把喜事办得体体面面,请乡亲们来家喝怀喜酒,热热闹闹。陈老大想丰要办上几桌酒席,不禁犯了愁。菜是自家种的,鸡鸭是自家养的,酒也是自家酿的,可那些桌子板凳哪儿来呢?


陈老大的老婆见陈老大整日愁眉不展,就对陈老大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咱们求求这山上的山神吧,兴许能显灵呢!”陈老大急的没法子,心想,只能碰运气了。于是,他请来一个写字先生,把自己想办喜事,需要板凳可又没钱置办,只能请山神显灵的心愿写在一张帖子上,又把帖子贴在一个山洞口上,在洞口烧了三柱香,就回家了。

第三天早晨,陈老大来到洞口,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张张崭新精巧的板凳摆要洞口,他不由自主地跪下,向翠微山的山顶磕头,以为山神真的显灵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那天陈老大走后,刹时间雷电交加,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有两位过路人碰巧到山洞里避雨,看见帖子上陈老大的请求,决定为这里的穷人出点力。原来,两位避雨人是鲁班的后世子孙,立志要效仿祖师为穷人做一百件好事,就把帖子揭了下来,雨停后就下山下了山很快制成一张张精巧的板凳,放回山洞。

  没几天,民家办完喜事,陈老大非常珍惜这些板凳,用完后,如数送回山洞。后来,村里谁家办绵白喜事,也都照陈老大的要法子写个帖子,写清数目过两天就去洞里拿,用完后如数归还,这已成了不成文的规矩。过了不知多少年,不知哪位贪心人,把板凳拿走就不还了。也奇怪,这些板凳都变成了劈柴。打那儿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地方,就取名板凳沟。

  传说毕竟是传说。那么,板凳沟因何得名呢?实地考察可知,所谓“板凳”实际上是层层“梯田”,梯田呈阶梯状。北方称阶梯为凳(或“磴”),如石景山下庞村十八磴可为佐证。

  板凳沟村位于翠微山主峰西坡,村沿坡形地势,带状分布,海拔194米至275米。若沿村北小径沿满井、陈家沟南侧一线攀坡而上,可直达翠微后山“一片石”,由此再沿平路迂回至山南即达八大处的宝珠洞。

  翠微山一峰两开,西坡为板凳沟诸村;东坡为八大处诸胜,东坡短而峻;西坡长而缓,东来暖湿气流遇山急升,与西来寒气相结为雨,形成小区域的地形雨。一般西风强劲,使雨云流向东坡,形成了两坡降雨量的明显差异。由于雨量分配不均,亿万年形成了东坡多为纵向深切沟而西坡多为横向浅平沟。所以,以山脊为界,东暖西寒、东富西贫的生态和社会差异。

  板凳沟生态脆弱的主因是降雨量低,土地干旱。其沟上多坡面母质,土层薄(30cm-60cm),谷底多为谷地母质,为淋溶褐土,土层稍厚(60cm-100cm)土质含石砾多,结构松散,有机质及含水量均较低是共同的特点。由于是东西横沟,故沟岸又分阴阳两坡。自然植被多为耐旱型的灌草类,如酸枣、荆条、绣线菊、松柏及野木栖,林地多为人工林分布于阴坡,阳坡多为杂灌类。果木林多为桃、梨、红果,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白薯、高粱等。


  改革开放以后,集体土地大多实行承包,有的土地又转包给外埠农民耕作,或由集体出租给新生的本地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村内经济转型发展,出现了建材加工、石材开发、金属结构等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村内壮劳力均转向了市场经济型企业。收入日见提高,由于土地承包和利用产值递增,村民生活开始富足。


  今日板凳沟村已基本拆迁,村民陆续迁下山,搬入了交通方便的五里坨地区新开发的楼房小区内,有的还买了小轿车,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原村址将退耕还林拟建生态度假风景区和高档别墅区。

板凳沟拉拉湖水库影像 摄影:阿布  

本文作者:陈广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