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哭声免疫法”就是在逃避责任

 geegang 2016-07-12

昨天,一位新认识的朋友把我拉到了一个“育儿”群里,进去的时候,群里的“新妈妈”们正在热烈讨论着如何用“哭声免疫法”让娃娃们睡整觉。一些热心的“老妈妈”们兴高采烈地给“新妈妈”们传授着“成功经验”:如何实践“哭声免疫法”;如何让自己狠下心;如何做好隔音,不吵到邻居,等等。

 

我的天哪!

 

当我看到如“你狠心7天,就能得到一个全新的乖宝宝”、“坚持信念,休完产假前你就能恢复正常睡眠”、“不要让孩子以为哭就可以得逞”、“对!千万别被孩子哭声打败”…..这样的话时,我眼睛瞪得巨大,下巴就要掉下来了。

 

怎么到现在了,还有人信这个?!



 

所谓“哭声免疫法”起源于19世纪末,由美国儿科医生豪特提出,主要针对有入睡困难、睡前严重哭闹和睡眠中容易出现惊醒、哭闹等情况的孩子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是不是有效,学界尚存在一定争议。)

 

不过那时的“哭声免疫法”和现在网上流传的“哭声免疫法”有些不太一样。

 

现在所说的“哭声免疫法”是指“如果孩子夜间频繁的哭闹找奶吃,就是养成了不良的睡眠习惯,可以通过哭声免疫法来解决。如果又哭了,再等1-2分钟,反复进行,这样宝宝累了,觉得没有指望吃奶了,就会慢慢的入睡了。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但哭要等到2-3分钟后再给予安慰,反复进行,只要父母坚持有耐心,一般2-3天就管用了,不会超过7天。”(摘自百度百科)

 

其实,这“哭声免疫法”的理论基础与上世纪20年代流行世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说很像。“行为主义”学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在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创造而来。通俗的讲,“行为主义”学说主张人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通过学习,就可以增加、消除和改变某种行为。

 

为阐述“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曾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再看看现在网上流行的“哭声免疫法”,也是依靠娃娃的“学习”(哭泣后没人回应),改变其“行为”(变得不再哭泣),基本上就是“行为主义”的一个实操案例。

 

要说这“行为主义”学说,在心理学发展历史上还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滴。特别是在教育、学习、管理等领域,行为主义的观念和方法论至今都在发挥着作用。但是在“养娃”这方面,华生那套理论早就被世人抛弃了。

 

提到华生,不得不说说他的“小阿尔伯特”实验。1920年,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华生将不到一岁的婴儿阿尔伯特带进了实验室。实验刚开始时,天真的阿尔伯特对于毛茸茸的小白鼠,充满好奇,主动去亲近、抚摸它。过了一段时间,华生和他的助手们在阿尔伯特抚摸小白鼠时用力敲击铁棒,制造噪音,阿尔伯特被吓得大哭。就这样,经过几轮刺激后,当小白鼠再出现在阿尔伯特目前时,他就会表现出恐惧,并哇哇大哭。

 

这验证了华生的理论,阿尔伯特由害怕噪音,通过“学习”,学会了“行为”——害怕小白鼠。但是,小阿尔伯特对刺激源出现了泛化,他不但害怕小白鼠,也开始害怕许多毛茸茸的动物,甚至害怕白色皮毛大衣和圣诞老人的白胡子面具。

 

为期半年左右的实验结束后,小阿尔伯特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实验被披露后,许多人对小阿尔伯特表现出了同情,也对这种有悖伦理的实验设计表现出了质疑。很难想象,带着如此恐惧心理的孩子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健康生存。就连倔强的华生也在晚年时提到,应该进行第二次实验,解除小阿尔伯特的恐惧。

 

2012年,美国的研究人员终于找到了小阿尔伯特,他的真名叫Douglas Merritte,1919年出生,1925年去世,医学记录上显示他死于“脑积水”。小阿尔伯特只活了6岁,不知道这样命运对他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



可怜的‘’小阿尔伯特’‘ Douglas Merritte(1919-1925)


有点跑远了,咱再回到“哭声免疫法”。无论它的提出者是不是美国华裔医生,无论它是不是得到了某些医务人员和咨询机构的推荐,也无论它是不是与一些精神疾病存在关系,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大家一句:千万不要尝试!


道理很简单:你愿意用自己的孩子去做一个可能存在很大风险的实验吗?

 

一岁以前的孩子,生活无法自理,也不明白欲望与满足的关系。他们认为世界是围着他们转的,哭声就是他们表达欲望的唯一手段。当饥饿时、当寒冷时、当渴望拥抱爱抚时,他们就会哭泣。而当这种表达无法得到即时回应时,他们会感觉世界是冷漠的、不安全的、自己是孤独的。这些痛苦的体验会深深烙印在心底,并可能对他们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哭声免疫法”让你得到了一个“乖”宝宝。但这个“乖”不是由于明白了事理、得到了富足的爱、有足够的安全感而形成的。这个“乖”是因为恐惧被压抑、安全感被耗竭形成的。

 

这不是乖,是麻木。

 

生孩子、养孩子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小孩子哭闹是再正常不过的,如果听到孩子哭闹就会难以抑制地心烦意乱,作为父母要好好反思:是不是自己童年时生活在一个爱“匮乏”的环境中?是不是自己未曾得到足够的安全感?是不是自己的父母也曾经对自己缺乏耐心?

 

如果是,请在孩子哭闹时,克服自己的本能反应,认清自己烦躁情绪的根源,克服它们,哪怕这是一个痛苦的、身心俱疲的过程。因为你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父亲、母亲,从你的孩子这一代开始,让他们感受到富足的爱。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泰戈尔《金色花》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