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纵切武汉洪水,到底谁是凶手?

 梅竹君 2016-07-12

武汉大暴雨来袭,造成特大洪水,可是不少网友还是扒出了2013年《武汉投129.85亿元改造排水系统,3年后不怕大暴雨》或《武汉投130亿告别“看海”,一天下15个东湖也不怕》的新闻标题,揶揄武汉政府。我有朋友也说,武汉排水系统改造确实有作用,为武汉说话,也有朋友感同身受的表示,建设大坝确实对解决洪水问题有帮助。无论是军人带来的感动,还是大坝的争执,或许都会问到:为什么?怎么办?


可是,当我看到满屏的新闻报道洪水怎么怎么样,却鲜有提到为什么会有洪水、如何解决洪水问题时,我想起了规划专家、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教授的批判: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于是以防洪、蓄水和治理污染为口号的河流治理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然而,


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

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干。


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犹如一个吃错了药的人体,大地生命遭受严重损害。这些“错药”包括: 



1) 大错之一:高堤防洪。

必须认识到,在全国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洪水是资源。洪水之所以变得如猛兽豺狼,只应我们没有善待河流水系。防洪之道决不在高筑河堤,而在建立一个滞洪的湿地系统,从区域尺度上解决水资源的蓄留。100年一遇、500年一遇的水泥堤岸可以休矣,无论从短期经济利益还是长远国土生态考虑,都告诉我们必须走区域生态之路来协调旱涝之灾的问题。 


2) 大错之二:水泥护堤衬底。

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能幸免此道者,几乎没有。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已是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 


3) 错之三:裁弯取直。

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4) 大错之四:高坝蓄水。

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我国祖先就已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导水流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但这种低堰只作调节水位,以引导水流,而且利用自然地势,因势利导,既保全了河流的连续性,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

大江、大河上的拦腰水坝已经给这一连续体带来了很大的损害,而当所剩无几的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惜工本拦河筑坝,“美化”城市,从表面上看是一大善举,但实际上有许多弊端,包括:

变流水为死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质下降,如不治污,则往往臭水一潭;

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延过程受阻;

影响下游河道景观,生境破坏;

丧失水的自然形态,水之美在于其丰富而多变的形态。


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 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


古代“风水说”称,断山断水是要断子绝孙的。现代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告诉我们,连续的山水和自然栖息地系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吃的三文鱼就是在林子里头的小溪里产卵,在海里头生长,如果这条河流给断了,那三文鱼也没有了;长江里头好多鱼也是这样的。我们爱吃的武昌鱼是在武昌上游的湖泊里产卵繁殖,然后到下游的长江里生长。河流廊道是大自然唯一的连续体,水是唯一的连续体。


来之喜马拉雅山山顶的一滴雪水,可以流到太平洋去,因为河流是连续的。所以上游山谷和湖泊的鱼卵和幼体能够在太平洋中生长,因而有了生命的连续。所以,这个国土只有维护它的自然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才能有它生命的可持续性。否则这个这块土地是死的,生命是要断绝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抉择者应该怎么规划?当然,张君瑞这厮在这也是坐着打字、找资料不腰疼,但是我觉得俞孔坚教授提出的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有理!



洪湖水湿地系统被破环,过去越辉煌,现在越心伤。

 

湿地是决定国土健康与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什么美国很早就出现湿地法、湿地保护法?湿地是维持土地水分平衡,防止洪涝灾害的关键。中国为什么这么多洪涝灾害?湿地系统破坏了。很简单,我们的水利部门只管河流廊道,湿地不是水利部门管的,而环保部门又管不了河流廊道,所以河流被切割了,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不做防洪堤,实际上你也可以解决防洪问题,靠什么?靠湿地系统和水系统,变成一个连续的网络。湿地就是海绵啊,下雨时,它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呀,旱季就可以渗出水啊。而我们在填埋湿地。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湿地概念来对待国土。

 


不仅仅是洪湖湿地,按照中共中央机关报之一《光明日报》去年的报道《湿地如何不再“失地”》,凤凰网转载提炼标题的《湿地之忧:湖北面积100公顷以上的湖泊减少477》,按照中共党报提供的数据:

历史上的洞庭湖面积曾达6000平方公里,而现在只有2800平方公里,“八百里洞庭”的壮观景象已风光不再;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减少了477个,“千湖之省”的称号也名不副实…

据调查显示,我国湿地面积比10年前减少339.63万公顷,接近一个海南岛的面积。

据统计,全国雨水利用率不足10%,每年直接流入大海的水量达1.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6200亿立方米用水量的2.6倍。


于是乎,汲水的海绵湿地消失之时,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大旱标题(依旧以武汉为例)。

 

我们能做什么呢?举起保护湿地系统的大旗,把这篇文章转到朋友圈,让武汉的决策者看到,让中国的规划者们看到。

回复“解决”,给你分析一个城市的洪水解决方案,如何扒掉大坝,如何撵走洪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