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江山携手 2016-07-12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风俗与人

——杨无咎《齐天乐·端午》赏析

 

梅子黄时,正是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无数人家,笼罩于连绵阴雨之中长达上月。看着长长短短的黄梅雨,一个人无愁怕是也要生愁吧。好在黄梅雨终于要结束了,“疏疏数点”,暗示了夏天的进展。这对于惯居南方的人士,多多少少带来些喜悦的成分。这种喜悦淡淡的,不捕捉很容易擦肩而过。

偏偏诗人身处异乡殊方,这重喜悦或许要打些折扣。杨无咎是江西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耻于依附权臣秦桧,屡被征召而不就,此时他正寓居洪州南昌。在他的另外一首词《蓦山溪·端午有怀新淦》中,杨无咎深情地回忆了家乡新淦的山山水水和端午盛况,与自己“而今寂寞,独处山林里”的景象对应。“又逢”五月五日,说明诗人身处异乡时间之久。

尽管独在异乡为异客,尽管萧索落寞,可是“节”还得过,入乡随俗嘛。

以下转入风俗的描绘。那金色的粽子,泛着碧玉颜色的菖蒲,几许风物,依然保留着荆楚旧俗。角黍即粽子,晋周处《风土记》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 菖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老百姓常在端午佳节,将菖蒲与艾叶扎束,挂于门前,以祛邪禳毒。因为按照民间习俗,五月为恶月,五毒尽出,有很多禁忌。再来看风俗中的人们:夏衫上挂着用艾叶裁制成的虎形饰物,不但如此呢,妇女们还要贴上朱墨所写的符箓,臂上缠着红丝线。盖虎为百兽之长,能吞噬鬼魅;据《荆楚岁时记》,民俗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叫“长命缕”。当角黍、菖蒲、艾虎、朱符、红缕这些意象一一出现,端午的味道就浓郁了。逗引得女子们嬉戏起来,摇着绫扇,香气氤氲,不觉已是正午。

下片由风俗转入历史。唐人文秀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风俗中往往寄托着人情,表达出劳动人民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朴素的感情,屈原以其忠贞的爱国精神和始终不渝的节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记忆。但是那自沉于湘水的屈原早已远去,诗人劝道还是莫借酒浇愁感时伤怀了。不如轻启婉转的歌喉,敲响悦耳的象板,也胜过读那《离骚》。此处作者故意强作解人,实际却是正语反说,要人忆起屈原。所谓“想不想时已是想,何不连不想也不想”,可作如是解。

在那美好的歌声、乐声中,荷花的香味也悄然袭来,一切都恰到好处,一切皆自然而然。当此时节,他乡的游子也要醉了,一路向醉乡深处蹒跚。诗人卧于席上,突然听到江头喧闹的声响,想象画船随着鼓声奋进,是在赛龙舟吧?整首词戛然而止,我们听到那画外音,自可想见端午赛龙舟之盛况。结句的龙舟赛,又与上片的端午民俗遥相呼应,整首词浑然一体。

闻一多《端午考》认为,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为着祭奠本民族的图腾“龙”而举行的娱神活动;东汉以来随着吴越地域的开辟,吴越文化开始与中原文化融合,端午习俗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因为屈原的伟大人格,人们又赋予端午新的涵义。

这样看来,我们过端午节,扎粽子、绑菖蒲、饰艾虎、贴朱符、缠红缕、赛龙舟,又不仅仅是过节。我们是在集体无意识中,感受快乐,温习历史,体察人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