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莎翁逝世400周年,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永恒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Lives)系列活动邀请电影电视界艺术家,以莎翁著作作为灵感制作现代版系列短片。 莎翁传奇剧 《暴风雨》改编 “米兰达的信” 改编自《暴风雨》的短片“米兰达的信”,是一个关于母女深情的故事,也是莎翁作品中很少涉及的主题。童星拉菲·卡西迪(Raffey Cassidy,《白雪公主和猎人》《黑暗阴影》《明日世界》)出演米兰达,而米兰达的母亲由安-玛莉·杜芙(Anne-Marie Duff,《队列之末》《妇女参政论者》《无耻之徒》 )出演。就像《暴风雨》原著中一样,米兰达的母亲从未出场,这部短片也只是出现了母亲的声音。为浪漫电影《超市夜未眠》配乐的盖·法利(Guy Farley)也为本片倾情配乐。短片拍摄于美丽的南德文郡海滩。 《暴风雨》(The Tempest)是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作品,一般认为《暴风雨》最早出现在1610至1611年之间,也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独立完成的戏剧和悲喜剧的性质,因此被称为“传奇剧”。这部传奇剧集中地反映了莎士比亚晚期的思想,因而也被称为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暴风雨》是莎剧中唯一遵循戏剧“三一律”写作而成的剧目,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所有作品中舞台限定最严格,而内涵最丰富圆满的一部戏。 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由于闭门读书不理国事而被弟弟篡权,和女儿米兰达一起被放逐海上。因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他们侥幸存活,流落到一座荒岛。普洛斯彼罗依靠书中学得的强大魔法,解救了岛上受苦的精灵,并借助精灵的力量呼风唤雨,引仇人前来,令他们悔悟、认错。最后,普洛斯彼罗以博大的胸怀宽恕了仇敌,还为女儿找到了意中人,大家离开海岛回归米兰。 《暴风雨》作为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作品,评论界通常将普洛斯彼罗视为莎翁本人的化身,而普洛斯彼罗的魔法就如同莎翁的戏剧艺术才能。 ▲ ? Kate Isherwood “米兰达的信”不同于前几部“永恒的莎士比亚”现代短片系列作品,翻拍原著中的某一幕场景,用台词原文演绎原著。“米兰达的信”可以算作莎翁原著《暴风雨》的补充。在原著中,米兰达与父亲普洛斯彼罗流落荒岛,整部剧中米兰达的母亲、普洛斯彼罗的妻子从未出现,也没有名字,仅仅在第一幕第二场普洛斯彼罗的台词中提到过一次。 普洛斯彼罗:你的母亲是一位贤德的妇人,她说你是我的女儿;你的父亲是米兰的公爵,他的唯一的嗣息就是你,一位堂堂的郡主。 《暴风雨》第一幕第二场 剧中从未交代米兰达的母亲在普洛斯彼罗与米兰达流难之后的下落,“米兰达的信”无疑是导演对母亲与米兰达之间情感羁绊的一种解读与对莎剧的补充。 短片导演特丽萨·格里菲斯(Theresa Griffiths)谈到拍摄《米兰达的信》的起因:
我开始回想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及其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作为一个母亲,我首先想到的是莎翁对于母亲角色的刻画。我的发现令我十分惊讶——因为莎翁的作品中极为缺乏关于母亲的描写。整部《李尔王》中,李尔王的几个女儿没有母亲;奥菲莉娅(《哈姆雷特》女主角)也没有,《暴风雨》中的米兰达也是,而《暴风雨》还是我最喜欢的戏剧作品之一。 不曾陪伴孩子的左右,未曾见证他们的成长,想必是天下父母最恐怖的梦魇。这种煎熬是难以想象的。当然,通过简单的谷歌搜索能找到太多页关于这种痛苦描写,在博客里,新闻故事里,数不胜数。阅读这些所有,使我沉浸在这样的故事之中,剧本的灵感随之而来。《米兰达的信》就是从这里开始……
艺述英国 UK NO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