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楠,温州人,现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2005年,他从管理学院毕业后,奔赴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宁夏南部海原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近日,叶楠以其在宁夏支教经历写成的20万字纪实作品——《把梦留住——叶楠西部支教纪实》,由厦大资助3万多元出版。该书部分章节在新浪网、天涯社区等网络媒体连载,引起社会读者强烈反响,短期内点击量突破十万。这是全国第一部由大学生支教志愿者以日记形式独立撰写的长篇支教纪实,该书第一版3000册已开始发售,售书款将悉数捐赠给厦大在海原县对口支援的学校。人物印象忧郁·沧桑见到叶楠是在厦大田径场上,他有些腼腆,说话声音不大,却处处透着坚定和自信。他个子不算高,戴着眼镜,看上去很斯文,却又不是那种文弱书生。身材虽略显瘦削,但皮肤有点黝黑,似乎还可找到西部支教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这种烙印不仅留在身上,更深深刻在他的心里。一年的支教生活,使他显得比同龄人成熟很多,尤其是心理上。说到支教,说到西部,他眼神中偶尔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忧郁,脸上显示出与年龄不符的沧桑,但更多时候,是一种坚韧,他对支教、对西部的坚持和希望从未改变,就像他的书一样——《把梦留住》。
平静而悲壮的支教生活 “此时,我说不出是感动还是心疼,是遗憾还是满足,感觉他们的话语就像大山沟里面不为人知的小草,每次在西海固的黄原上看到地上那些顽强的小草,便觉得他们带着生命的希望在抗争,挣扎着从贫瘠的黄土中挤出一点点不起眼的绿色,没有人会笑话他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五光十色,在他们展示自己微薄稀疏的茎叶的时候,有谁知道地底下他们已经努力钻扎了多深的根。”——《把梦留住》第二部分第十七节这是一次临时登台演讲后,叶楠写下的一段话。平静而悲壮,叶楠一直这样形容自己的支教生活,还有西海固上的那些孩子。这次临时的施政演讲大大出乎叶楠的意料。几乎没有人说要做企业家赚钱,也没有说做政治家掌权,学生们的目标几乎都集中在了老师,警察,医生或司机上,最“出格”的也仅仅是要做记者和科学家。叶楠说,眼前的这群孩子,让他的心颤抖了,其中有两个女生还说理想是成为一名环卫工人或学校勤杂工。“这些在许多人眼里再平凡不过,甚至被某些人斥为‘没出息’的职业,在这些孩子清澈的眸子里,却真正闪耀着向往的光芒。”记:从最适合生活的厦门,到最不适合生活的西海固,巨大的反差还适应吗?叶:一开始有很多的不适应,饮水、饮食、气候等,好像换了一个天地。没有自来水喝,喝井水、河水,水窖里的水口感很差。第一周去主要是清肠胃,天天拉肚子。记:这些西部孩子,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叶:平静而悲壮。当你走入他们的家庭,就会发现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生活压力,更准确地说是生存压力。这些压力我们承认都难以承受,他们却习以为常,让我肃然起敬。他们不仅要考虑学习,还有生存,他们要挑起的是半个家甚至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所以他们从有能力开始就要为家里干活。记:就是说你也受到了他们的深刻教育?叶:对。我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他们也在教育我。这些孩子很内向,他们很少主动向你要求什么。也许真的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幼小人格的力量,他们在压力下表现出来的坚韧毅力,持重懂事,让我震惊。我在鼓励他们,他们也鼓励着我。支教是个互动的过程,并不只是我们对他们有所帮助。记:有没有比较难忘的事?叶:他们对教育、对老师的尊重让我无法忘记。你每到一个学生家里,他们会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你。像当地特产的香水梨,是他们主要经济收入,三毛钱一斤,可他们都不舍得吃。还有每次家访都很难忘,很多人是家徒四壁,是孤儿或单亲家庭,有的就是几个孩子跟着70多岁的爷爷生活。 最后一课:操场上无声送别 “我使劲把心口沸腾的情绪压抑下去,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的喉结剧烈地滑动着,忍,忍住,一定要忍住!我体内感情和理智疯狂的交锋让躯干几乎不能承受。脑海中晃动着过去一年和孩子们无数画面,我用手紧紧按在讲台桌子上,好不容易才在凝滞的空气中找到一丝突破口,缓缓说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最后一章的最后一个单元。”——《把梦留住》第十一章2006年6月11日,叶楠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离开支教的西安中学的时间。叶楠走的消息没有告诉同学,但是他离开的前一天晚上,还是有人听到了风声,同学们自发来到宿舍为他送别。“也许是还没到真正要走的时刻,场面还是比较温馨的。大家没有说到离别,我们还跟以往一样天南海北地聊天。”叶楠回忆那晚的情景说。那天是周四,周五上午上完最后一节课,叶楠的支教生涯就要结束了。第二天走上讲台时,叶楠说,他只能深深地呼吸,拼命克制酸酸的鼻子。可孩子似乎都有了预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他。当不经意间两个“最后”说出来时,孩子们随之而来的小骚动像激起的涟漪在教室里扩散开来。波澜辐射后,是让人心碎的安静。孩子们一个个挺直腰板梗着脖子,看着他讲课。这可能是叶楠这学期最有失水准的一课,但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也都和大家一起,聚精会神地听讲。他的心“咯噔”一下,竟然念错了行。“这样的情况在平时,应该是哄堂大笑的场景,可大家还是捧着书,看着我听我硬着头皮讲课。”说完这些,叶楠沉默了。记:为什么不告诉他们你要走了,你不怕一声不响走掉他们会失望?叶:怕他们难过,所以不想说,也说不出来。朝夕相处了那么久,他们舍不得我,我更舍不得他们。那种送别的场面我怕受不了。记:他们到底还是知道了,有没有举行送别仪式?叶:上完最后一节课我去宿舍拿行李,送我们去县城的车停在操场上。我到操场上时发现大家都聚在操场上。虽然前天晚上他们来我宿舍还有说有笑,我也没感到离别的滋味,但真正要走的那一刻,体会才很深。操场上站满了学生很安静,没有人上来说话,安静的让人心碎、内疚,我感到撕心裂肺的难受。 “西海固已融入我的血液” “2005年8月,我和8名厦大战友来到宁夏西海固地区参加为期一年的志愿者工作。本文旨在告诉大家一个我所见到所体会过的西部,告诉大家在黄土高原上一群为自己理想苦苦追索的孩子们的故事,告诉大家在大中国的腹地每天所发生的平静而又悲壮的故事。本文中,一切皆为真人实事。”——《把梦留住》自序支教生活结束了,但叶楠说,他的心从未离开过那片地方,西海固已融入了他的血液。这次出书,就是最好的证明。“我希望用这本书搭一个桥梁,让愿意帮助西部教育的热心人找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让更多的人关注西部,关注他们。记:你的生活、人生方向是不是因为支教而有所改变?叶:对我影响很大。我感觉到付出的幸福,也受到他们的教育。西海固已融入我的血液。现在听到西、宁、夏这样的字眼,我的心就会跳下,会去特别关注,支教更坚定了我要为西部做一些事的信念。记:支教只是去一年,每年去的人都不一样,对他们会有改变吗?叶:有。从小的来说,刚去时他们很内向不喜欢说话,可慢慢他们上课会举手发言,课后会跟你聊天交流。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确实有影响,但每批队员都会带去不同的理念,第一届跟我们的想法就不一样,我们在不断带给他们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教给他们的是一种理念上的东西,让他们学会跟外界沟通,帮他们建立生活的理想和信念。记:是不是说支教带给他们精神上的影响多过物质上的?叶:各个方面都有,像现在那里的物质条件就改善很多,但精神方面的影响会更持久。知识是不断更新积累的,一种理念却可以持久受用。记:新书取名《把梦留住》有哪些特殊含义?叶:有梦就有希望。人生都会有梦想,无论是我们还是西部的人们都有做梦的权力。我想留住西部孩子追求知识理想的梦,留住振兴西部教育西部开发的梦,更广泛说就是留住国民教育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华腾飞的梦。把这些梦写出来,是希望这些梦能早一天成为现实,同时多一些关注西部的目光。记:以后学有所成还会回去西部吗?叶:我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去帮助西部。关注西部不一定要去支教去第一线,支教无处不在,不以时间地点的转移而改变。帮助西部不一定要很大的事情,前几天我们还募捐一批新袜子寄回去。但我不排除重新踏上征程。虽然在西部物质上清苦,但精神上很充实。(东南快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