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给平湖“接轨上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方圆儒人 2016-07-13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以上海市为龙头的长三角各城市间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加速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平湖应当把握长三角一体化这一趋势,抓牢机遇,应对挑战,在区域一体化融合中,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我市“与沪同城”首位战略,把接轨上海作为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大重要举措。
   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
   1.长三角一体化的由来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1992年长江三角洲城市协作部门主任联席会成立,1997年升格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当时有江浙沪15个城市组成,2003年我省台州市加入,形成了最初的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2008年9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这是“长三角一体化”概念首次进入中央文件,这意味着在民间、学术界和地方层面提了10多年、并历经波折的“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用“国家保证”的形式进行了确定。
  2.长三角一体化的扩容发展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跨省份的区域规划,规划明确将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后经过2010年、2013年两次扩容增至30个城市,区域面积达到24.8万平方公里,人口由1.58亿增加到1.7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3.01%,2013年长三角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2.8303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56%。2012年-2014年我市来自长三角城市新注册企业数分别为:132家、207家、264家,其中来自上海48家、73家、82家(详见附表一)。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带给平湖“接轨上海”的正负效应
  (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积极影响
   1.区域制度整合促进沪平合作机制共建
   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被要求要充分发挥辐射功能,更好地服务全国,服务全国首先要依托长三角、融入长三角、服务长三角,因此,上海十分重视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在响应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明确的长三角地区政府层面“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以“联席会议办公室”、“重点合作专题组”以及“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合作组”为执行层三级运作区域合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向外发展合作关系,带头建立区域合作互动的新机制。同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进,正在逐步营造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区域间无特别差异的政策环境,实现区域制度架构的融合,平湖与上海历来经济关系密切,百姓往来频繁,在制度壁垒被日益消减的形势下,沪平两地必将迸发出更多的合作火花,在园区建设、招商引才、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领域建立更多的合作联动机制。
 
   2.产业格局调整助推我市承沪产业转移。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除了明确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核心,还要求充分发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大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按照规划的总体格局要求,嘉兴地区要充分发挥临沪和沿海优势,建设高技术产业、临港产业和商贸物流基地。产业格局的调整使得上海在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由于资源和环境要素的限制,部分产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将逐步溢出。平湖毗邻上海,区域位置优越,拥有光机电、临港、生物医药三大主动力产业;服装、箱包、洁具、童车、造纸及纸制品五大传统产业;新能源(光伏)、新材料、节能环保三大新兴产业;还拥有国家级平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浙江独山港经济开发区、上海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九龙山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园区平台,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基础优势明显。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化产业分工和协作的趋势下,平湖自身的产业特点将更加突显,产业聚集效应和区位优势将对上海的向外转移产业产生巨大的吸力。
 
   3.合作内容扩大加速资源要素互动流通。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内容涉及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合作,规划要求在长三角区域内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和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平湖作为县级城市,在科技、人才、教育、医疗等领域较上海存在明显的资源劣势,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上海在实现城市功能转换与再造的同时,将更显著得发挥其作为核心的辐射功能。伴随区域协作、共赢发展的时代潮流,平湖在区域交通、社会保障、信息共享等方面与上海的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得到强化,并在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达成与上海的无缝对接,实现真正的融入上海。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消极影响
 
   1.区域交通变革弱化我市地缘优势。
   在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推动下,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嘉绍大桥的建成通车,大大地拉近了宁波、台州、绍兴、温州与上海的距离,同时通过甬金高速,金华也可能成为上海的辐射区域;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过沿海高速,大大拉近了苏中、苏北与上海的距离;申嘉湖高速以及安徽段的开通,大大方便了湖州和安徽东南部与上海的联系;沪杭高铁的建成,大大缩短了上海与杭州的空间距离。长三角的交通格局在发生巨大变化,上海与长三角区域的其他城市的距离被进一步拉近,打破了原来相对封闭的区域竞争格局,相对于其它原来接受上海辐射能力较弱的地区,平湖紧靠上海的地缘优势被弱化,投资环境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伴随交通工具的进步,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并不一定能必然成为交通的重要节点,反而可能出现“过路经济”的隐患,导致平湖目前现有优势资源的逐步流失。
 
   2.地区合作扩大分解上海各类资源。
   一直以来,长三角很多城市都有强烈的接轨上海的愿望,但不知道如何与上海接轨。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各类合作模式不断优化和创新,参与群体不断扩大和活跃。上海虽然作为国家的经济中心,各类科教文卫资源丰富,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出现大批已无法适应本土发展的优质企业亟需寻找其他城市落地发展,但蛋糕虽大量却有限,长三角众多城市都怀揣合作意向并满足合作条件,在沪优质资源转移和进入可选择的区域范围大大增加,平湖与沪接轨压力十分巨大。同时,虽然近年来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宁波、绍兴以及苏州、无锡地区相比,我市的产业层次还较低,核心竞争力并不很强,也缺少完整的产业链,地缘优势被弱化,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而原先相对落后于我市的地区象苏北、安徽等地在资源、成本、发展空间上有后发优势,在承接上海辐射、集聚经济流量方面将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平湖“接轨上海”的定位
 
   1.对接都市农业,打造“菜篮子”供应基地。
   随着上海职能分工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上海部分都市农业将被二、三产业逐步替代,都市农业项目将逐渐向紧靠上海的周边城市转移,这给平湖的现代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针对上海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巨大的特点,依托我市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现有基础,我市应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努力打造成为上海的重要“菜篮子”供应基地。
 
   2.建好平台,打造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
   按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要求,瞄准一体化发展中国际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上海国际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态势,根据目前平湖自身具备的现实基础,按照“加强配套,突出重点,形成规模,提升水平”的要求,以上海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为抓手,大力承接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向外转移,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强化光机电产业、生物技术(食品)产业等特色产业的加速集聚,以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口岸开放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和海洋经济产业,努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分流港。
 
   3.彰显特色,打造休闲旅游购物目的地。
   全面整合和提升我市现有的农家乐资源,依靠节庆文化,推出特色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上海游客休闲旅游的“后花园”;依托平湖中国服装城、平湖国际箱包城、平湖国际进口商品城的影响力,创新发展外贸服装与旅行箱包、进口商品的批发零售业,吸引更多上海市民来平采购,打造平湖假日经济的新亮点;充分发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围绕山海特色,主打高端度假游的同时兼顾发展大众休闲游,打造吸引在沪人士的具有核心差异和独特性的休闲旅游新热地。
   四、“十三五”期间我市“接轨上海”的方向
 
   1.加强政府合作对接,促进联动发展。
   加强接轨上海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深化接轨上海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定期研究和实施接轨上海重点活动。积极开展与上海杨浦区等建立友好市区,促成市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与沪上开发区建立友好关系,并建立战略合作。加强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等机构的联系,争取与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动态掌握我市与沪在规划和政策上的对接情况,创新和完善双方政府层面交流合作机制。
 
   2.推进交通网络建设,实现无缝对接。
   加强推进上海轨道交通22号,沪乍杭铁路平湖段建设;加快推进平湖乍浦至上海兴塔公路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毗邻省际班线公交化,推动上海公交线路部分班次向我市临沪乡镇延伸,加快推进杭平申线平湖段航道改造工程、推进黄姑塘拓宽及延伸工程等重大海河联运项目建设;推进独山港与上海港的合作,提升独山港的货运量,打造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分流港。
 
   3.突出园区平台建设,夯实融入载体。
   突出抓好上海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加快推进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等承接上海溢出产业转移的产业大平台建设,根据长三角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明确各平台主导产业定位,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着力提升平台能级和功能水平,着力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提升平台承载能力。加快九龙山旅游度假区与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上海迪斯尼)的合作。
 
   4.强化资源要素对接,抓好发展保障。
   加强在科技、教育、人才、医疗领域的与沪全面合作。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科研合作机构;继续加强与沪上重点高校的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沪上人才机构的联系,结合本地企业需求,积极开展专业人才招聘和引进活动;继续深化本地医院与沪上大医院间已建立的协作关系,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鼓励沪上规模的民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来我市办医。
 
   5.加速城市有机更新,提升承载能力。
   以新一轮市域总体规划为总纲,继续完善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加快城南路征迁力度,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东湖新区城市功能,重点加强南市新区开发建设,加强环境联动保护与治理,加速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以“经营化”理念繁荣城市经济,以“精细化”理念加强城市管理,不断优化市域空间结构,大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破解各类资源要素制约,着力提升我市接轨上海的承载力。
 
   6.开展各类专项活动,营造接轨氛围。
    以三次产业提升为主线,以产业接轨和要素互动为重点,以项目合作为突破,以政策措施为保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以“接轨上海,创新发展”为主题,定期出台“与沪同城”实施方案,开展全方位的接轨上海专项活动,包括专题的学习考察活动、专题拜访活动、专题招商推介活动、要素资源专项对接活动、专题培训活动、专题调研活动等一系列对接上海的专项活动,加大双方往来频繁度,全面营造接轨上海的活跃氛围。
 
    7. 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对接上海自贸区。
    紧抓上海自贸区扩区的契机,积极对接自贸区配套服务,利用我市加工制造业产业基础,主攻对商务成本比较敏感的产业,为自贸区企业提供上下游供应链产品、配套服务、物流中转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项目。加强与上海自贸区交流合作,争取与其建立合作机制,在自贸区设立办事机构或联络中心,派驻人员进自贸区挂职锻炼,及时了解自贸区政策执行、反馈信息,把握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