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易受伤害 登陆前6小时内别外出 台风来,听预报,加固堤坝通水道, 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 船进港口深抛锚,减少出行最有效。 “彩虹”、“杜鹃”、“悟空”……这些名字各异的台风,常常裹挟着暴雨席卷大地。 怎样才算是台风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太平洋台风研究中心主任吴立广介绍,根据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生成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的热带气旋,可分为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 “严格来说,台风是最大风速达到32.7m/s以上,也就是风速超过12级的强热带气旋。”吴立广说。 各级气象台通常按台风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轻到重发布蓝、黄、橙、红四色台风预警信号,公众应及时关注预警播报,采取预防措施。 专家提示,台风伤害的预防重点时段是台风登陆前1小时到6小时。因此,台风登陆前6小时内应避免外出,尽量留在室内。有数据显示,户外人群受台风伤害的危险是室内人群的4倍。 此外,台风来临前,人们应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提前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为防止窗玻璃破碎伤人,可用胶带加固窗玻璃。 高山深谷是易发地 别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下暴雨,泥石流,最危险的是下游, 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 进山一定看天气,野外宿营不选沟。 夏季,雨水可以带来凉爽,但雨水也可能是泥石流的“前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文宝萍介绍:“一般来说,高山深谷是泥石流的易发地。夏季大雨或暴雨后,泥石流出现的可能性非常高。” 深谷、暴雨、松土……这些都是引发泥石流的危险要素。倘若发生泥石流,该怎么办呢? “如果身处深谷,突遇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处,不要在谷底逗留。同时,要时刻留意周围环境,一旦听到远处传来巨大的轰隆声、垮塌声等异常声响,要立刻做出反应,这很有可能就是发生泥石流的征兆。”文宝萍强调,泥石流发生时,一定要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上快速转移,不可以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如果泥石流来了,躲在家里是不是就安全了呢? “住在山区沟口的居民应尽快撤离,不可留在室内。泥石流的冲击力非常大,泥浆冲刷下来时,房屋极有可能被掩埋。”文宝萍说。 留意大自然的“信号” 雨水多、易滑坡,各种征兆要警觉, 房屋建在安全区,发现裂缝及时报, 应急措施早到位,行动迅速不慌神。 同样是夏季山区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滑坡是怎么发生的呢?“在坡度大于15度的山坡,当坡体为松散软弱土体时,遇到降雨后,都有可能发生滑坡。”文宝萍指出,降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地震等都是滑坡的常见诱发因素。 不过,在发生滑坡前,大自然会发出一些警示“信号”。“通常在发生滑坡前,会出现斜坡上部拉张裂缝,坡脚鼓起,斜坡前部、后部掉块;坡脚泉水断流、水变混浊或突然出现新的泉水等。”文宝萍说。 如果遇到山体滑坡,文宝萍建议,应尽快向山体两侧逃离,不可顺着滑坡的方向跑,也不要向山上跑。若处于滑坡体中部无法撤离时,可以找一块坡度较缓的开阔地停留,但一定不要和房屋、围墙、电线杆等靠得太近。当无法继续撤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 夏季是出游旺季。专家提醒,人们赴山区旅游前,要提前查看天气预报,不仅要看旅游当日该地的天气,还要了解几天前周边是否出现过大雨或暴雨。有时,滑坡不会在雨后立刻出现,也许会延迟数天。 及时撤到安全地带 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待不成, 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拴救命绳, 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 当一个地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降水量较大时,河水会猛烈上涨,此时应警惕洪水灾害。 洪水的威力很大,可能淹没城市、村庄,冲毁道路、桥梁、房屋。溪水突然浑浊、流速增大、水位上升等,应引起人们的警觉。山洪到来之前,上游会吹来凉爽的风,人们往往还能听到由远至近如火车轰鸣般的流水声。 当洪水来袭,来不及转移的人应就近撤离到山坡、高地、防洪台等地;若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救生器材或门板等物品逃生;如果已被洪水包围,应爬到楼顶、大树上暂避,积极寻求救援。 专家提醒,行人应远离马路两旁的窨井,远离高压线塔和折断的电线;当车辆在洪水中熄火后,驾乘人员应尽快弃车逃生;被困人员不宜游泳逃生,不可攀爬电线杆,以免遭遇意外和其他不必要的伤害;如果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物体,等待救援人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