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小妆 史上被废的皇后和差点被废的皇后有不少,绝不止明宣宗一个,但他却是整个明朝废后的第一人。究竟是什么“大事”,让他非要废后不可呢? 这要从胡善祥入宫前的“谶言”说起。 朱瞻基年幼的时候,皇帝就已经给他选好了皇后人选,像“童养媳”一样,被他们养在宫里。这个女人是孙氏。 孙氏原籍邹平,因父亲孙忠任永城主簿,其幼年一直在永城度过。孙氏天生丽质又聪明伶俐,小小年纪已经名动一城。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张太后母亲向明成祖提出,选入内宫抚养,成为将来朱瞻基择配的人选。她虽出身低下,但面貌姣好,聪明伶俐,深得明成祖及朱瞻基喜爱。 朱瞻基肯定从小就被告知,“这是你媳妇,一起玩吧。”孩子被灌输了这个概念,会跟“青梅竹马”的玩伴感情上近一些,或许心理认可程度要大一些。 但是这种情况在几年后来了个反转,明成祖听到一句谶言,“一地出两后,于社稷不利。”意思是同一个地方出两代皇后,会增加外戚坐大的可能,对国家不利。 他重新降旨给心爱的皇孙朱瞻基选妃,结果选中了济宁(今山东济宁)百户胡善祖的第三个女儿胡氏,册封她为皇太孙妃,而封孙氏则为皇太孙嫔。 求太子朱瞻基的心理阴影面积。虽然孙氏依然可以跟他婚配,但不是正室。古代对正室、侧室等级观念是很森严的,妻子跟妾,在情感上感觉截然不同。民间的“妾”是作为生育工具出现的,完全没有附加的感情价值。而且大部分时候,只有正室才有与自己合葬的可能性。 朱瞻基对这个结果完全不能接受。他做出了怎样的事呢? 按祖宗制度,皇后册立之时有宝(即金玺)有册(即写有皇帝封赐命令的金册),贵妃则有册无宝,但宣宗特命制金宝赐予孙贵妃,贵妃有宝自孙氏始。从这点可以看出,不管别人怎么规定,朱瞻基心理真正的妻子是孙贵妃,而不是胡善祥。 可怜的胡善祥,带着“炮灰”的气质出场了,她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封后大典一过,她就被丢在宫殿里,孤苦伶仃了。 胡氏贞静贤淑,温柔得体,出身于锦衣百户之家,是地方官宦之家的闺房淑女,虽然不是名门高户,但家教十分严格,端庄大方。其实,胡善祥的出身并不太够太子妃的标准,无奈这个明成祖(朱瞻基的父亲)太迷信了,先是“一地不能出两个皇后”,再是钦天监占卜,在济河一代发现太子妃人选。 就这样,胡善祥莫名其妙的,当选为太子妃。 宣宗1426年即位后,封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 胡皇后年少时,也曾做过美好的梦,梦见自己嫁入官宦人家,夫唱妇随,一生岁月深长,生则同衾死则同穴。但怎么也没想到,她会位及皇后之尊,却备受弃妇之苦。 胡氏体弱多病,怀孕困难,一直无子,好容易生了个女儿,身体更加虚弱。有人说,柔弱的女人会让男人怜爱。其实男人爱与不爱,全凭他的心。他不爱你,你的体弱多病会让他烦躁无比,他爱你,就会心疼你受的苦。 胡氏遇到的就是一个对她没有丝毫爱意的丈夫,他觉得很烦,这女人不能生儿子,还一身的病。 宣宗一直没放弃废后的可能性,上下活动。张太后很不满,坚决不让他废后,说,孙贵妃也无子。宣宗默然。 一样无子,待遇天差地别,可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又过了一段时间,孙贵妃怀孕了,生朱祁镇。明宣宗高兴坏了,马上要立这个小子为太子。大臣对此议论不休,说胡皇后还年轻,以后会有皇子,马上立朱祁镇为皇太子,于理不合,是否操之过急?按照明朝皇位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后亲生的儿子才是最佳人选。 孙贵妃也是有心计的,说,还是等等皇后生了再说吧,不急。 明宣宗说,不行,必须立太子,巩固国本。 不得不说,受宠的孙氏真是好命,男人处处为她想的周到,她不必费心争取,就有人将一切荣华富贵拱手送上。 立了太子,“母以子贵”,废后就更加师出有名了。这才是朱瞻基真正的想法。 胡皇后很大度,说,早立太子,巩固国本。 她想不到,这个男人不止是对她冷淡,根本就冷酷无情,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像宣宗这样情冷的,还真是令人发指。 皇帝无故废后,大臣们不能答应,张太后也不能答应,进入长期扯皮中,久久不能了结。朱瞻基异常坚持,不废后就不干活了,皇帝也不干了。 见宣宗心意已决,即使是百般同情胡氏的杨士奇也知道,废后之事已无可挽回,列位大臣再坚持也枉然。当宣宗再一次单独向他询问废后事宜时,他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希望对“无过而废”的胡后,仍然能够在宫中享有不亚于从前的待遇。毕竟她与其它失宠妃嫔不同,皇帝和新皇后应该对她加以礼遇。 二是建议宣宗好言开导胡皇后,让她自己上表请求辞去中宫,这样更合乎礼仪。这一办法果然高明,当即得到明宣宗首肯。果然,胡皇后知大势已去,便应允辞去中宫,只是张太后不同意。宣宗保证以后对两宫一视同仁,不分薄厚,最终张太后才勉强答应。 善良懂事的胡皇后只得自己上表,请求“辞去”后位。多么令人心酸!一个皇帝拥有天下,竟然把一个无辜善良的女人逼到这种地步,他的深情或许有限,他只是自私。 宣德三年春,宣宗以胡皇后无子多病为理由废去后位,赐号静慈仙师,然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 宣宗的母亲张太后怜悯胡皇后贤德,常召她来清宁宫居住。内廷每次宴会时,也经常召胡氏参加,位居孙皇后智商。张太后的疼爱,给胡皇后内心增加一丝温暖,宽慰她孤独寂寞的心。胡氏退居长安后,独自生活了很多年,无波无澜,因为有张太后的疼爱,她也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或许女人的疼爱,终究不如男人的宠爱,但总比没有人爱好太多。后来张太后去世,胡氏因过度悲伤而哭得昏死过去,不久后胡氏病倒了,撑了一段时间也去世了,可见张太后的爱,也是支撑胡氏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胡氏死后,仅以妃嫔之礼安葬。英宗亲政后,为其恢复皇后位份,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为她专门修了陵寝。 史书上说,明宣宗无论从治国安邦看,还是从成就业绩看,都可以说是位“守成之君”,意思是他这个皇帝干得还凑合,没出什么丑闻,没虐杀什么大臣。但,仅废后一事,就是明朝最大的丑闻之一。 数年后,宣宗也颇生悔意,曾说“此朕少年事”,然而,仅仅是悔意,或者他的悔意,对于在他的冷暴力中活过一辈子的女人而言,并不重要。 从嫁给他的那一刻,她已经深深的后悔,为命运而生出无奈与苍凉,然而,却别无选择。 |
|
来自: 昵称18990882 > 《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