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有感
这篇读后感,本该早一点写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拖到现在。有时候是倦了,有时候是惰了,有时候是烦了,有时候是累了......无论我找什么样的理由来搪塞,那欲说还休的感觉总根植脑海,惹得人思绪翩翩。于是,我又捧起那本已经看了无数遍却依然让人沉醉的小说:《活着》。
深红色的封面激荡着暗涌的热情,那是对生命苦难和幸福的歌颂。翻开书的扉页,有我潦草的记号:购于2008年8月,新华书店。那时的中华民族刚刚经历了一场特大的灾难,汶川那一场地震以它的无情砸开我们本该快乐,平静,幸福的大门,又用它的残酷映射出身陷绝境中那一个个生命形态的伟大。
活着,多好!
拿起这本书,想起那一幅幅让人痛心疾首却又感人肺腑的画面,我不由黯然喟叹。
初识《活着》的雏形,是无意中在一个电视剧《富贵》里看到的。那是母亲最爱看的一部,每天晚饭后,她必然守在电视机前,耐心地等待。我笑母亲,那架势不亚于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时约会的样子。母亲轻轻地揪过我的耳朵,谇笑着骂我没大没小。我看着母亲的笑,心里满满地被幸福充盈着,于是就坐下来陪她一起看。
其时的剧情正放到富贵一家四口吃饭的画面。连米都看不到几颗的一点清汤稀饭,一小碗咸菜放在桌子中间,富贵和两个孩子一人一大碗,孩子的母亲一小碗,她端起来想喝,发现孩子碗里已经空了,又将自己的倒了一半到他碗里,毕竟是长身体的孩子,清清的米粥怎能充饥,刚喝下去的孩子又叫饿,女人不忍心喝掉,将碗推到孩子面前,示意他喝。富贵心疼妻子,将自己那一碗给她,女人不肯,一家人就这样对一碗清水米粥推来推去,推来推去。
仿若心底深处某根琴弦被拨动,我忽然不能自已,眼泪大颗大颗地滚下来。我抬头看母亲,她正悄悄地用衣袖擦着眼睛。
几年过去了,这样的画面一直在脑海时隐时现挥之不去,它促使我必须要表达点什么才能平息很多年前那一场激动。于是,我买来了《富贵》的原形:《活着》,怀着一腔对往事的怀念,对历史的追寻,对生命的摸索,虔诚地阅读着。
一直很欣赏余华在他的韩文版自序里面的一句话: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喊叫,也不是来源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他笔下的主人公“富贵”,便延续了他这样一个精神层次的理念,以他顽强的生命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直到苍苍白发。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出生地主之家的富贵一生所经历的故事。以一个纨绔子弟的浪荡为始,至白发苍苍的耕田老人结束。中间经历了大跃进,天灾,十年动乱,以致所有的亲人都先他而去,仿佛所有的苦难都在这样一个人物的身上呈现。
作者以他特有的朴实而又犀利的手法,赋予了故事中人物一场悲惨却又透着幸福味道的人生。说他悲惨,是因为富贵身上有那个年代大多数贫苦劳动人们的缩影,他们在那样一个充满着动荡,饥苦的环境里卑微而又顽强地生活着,以一个个小人物的坚强,释诠着生命的本色。说它透着幸福的味道,是因为文字上的朴实温情。也许我的理解是很浅显的,作者给了富贵一个异常凄凉的人生过程,却又处处透着人性的丰润,透着苦难之后的希冀,孤独之后的期盼。富贵的幸福在于,他苦守的光明因了他的命运一点一点地呈现,这光明,照亮了这个孤苦老人平凡而又乐观坚强的灵魂。
也许是因为苦命的奶奶,我总是对这些有着历史年代感的文章充满感情。我相信在那个年代,奶奶的命运,也一样充满艰辛。我常常在这本书里看到奶奶模糊的身影,也许,这就是这部小说能够活在我心中的真正原因。
摘来小说的结尾供大家欣赏: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地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荡,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者她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我不是评论家,自然不能够对这篇优秀的小说有什么更深刻的感悟。它所获得的各项奖项足以说明了它的历史价值。我只是个情感纤细的女子,文字或多或少都充满着个人情感的倾向,站不到一定的高度,这是我的弊端。但我却喜欢充满真性情的文字,也愿意用自己的真情来写。
《活着》虽然是一部现实中带点虚幻的小说,它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影响着我的人生观,让我在沮丧的时候看到了希望,在痛苦的时候获得了宁静。这便是我从此书中得到的最大收益。
感动之余,敲下这篇读后心得,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