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眼科时讯报道,近年来,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已经成为了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东亚发达地区,儿童的发病率更是高达60-90%。最值得关注的是,近视初始发病年龄越小,将来并发青光眼、脉络膜萎缩和视网膜脱离等致盲性眼病的风险越高。因此,预防和延缓近视进展刻不容缓。 大量研究表明,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OK镜)可有效延缓近视的进展。 在“第十六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与“第十六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COOC2016)上,来自日本茨城县筑波大学的Takahiro Hiraoka教授分享了角膜塑形镜在成人和儿童应用的五年随访结果。该结果显示,角膜塑形镜可以显著抑制近视儿童的眼轴延长。 Takahiro Hiraoka教授也在成人中应用角膜塑形镜,通过长期的随访观察,发现使用结果在成人和儿童中都是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较好,角膜塑形镜可以非常有效地延缓近视的进展。 据悉,日本政府在约7年前批准了角膜塑形镜的使用,当时日本角膜接触镜协会制定了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指南,协会建议大于20岁的成年人使用。直到如今,在日本,使用角膜塑形镜的人群一半为成人,一半是儿童。 大量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较配戴框架镜或软性角膜接触镜,可降低眼轴延长达32%-55%。 同样是在“第十六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与“第十六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COOC2016)上,新加坡角膜接触镜协会主席StanIsaacs教授指出,角膜塑形镜干预的起始年龄的探讨研究对于控制近视的进展具有关键作用。因为如果不及早进行干预,近视度数将变得很高,度数越高,问题越多,将带来可能致盲的疾病。因此我们将尽早进行干预以控制近视,并尽量做到最好。 Stan Isaacs教授建议儿童在5岁时开始使用角膜塑形镜进行近视控制,如果度数很高,则在2-3岁时就开始使用角膜塑形镜进行干预,也可联合滴眼液和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进展。如果依照上述原则在非常小的年龄就开始控制近视,一直坚持到21岁左右,度数将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近视相关的致盲性眼病的发生风险将大大降低。 据悉,18年前,StanIsaacs教授首次在新加坡引入了角膜塑形镜并逐渐开展验配。在此期间,全世界范围内角膜塑形镜都得到了发展,有接受过专业角膜塑形镜培训的验光师及医生。在新加坡,每500万人群,配备了约50名角膜塑形镜的专业视光师,但这仍然不够,需要达到配备100名视光医师的水平。 创新的角膜塑形技术——MCT技术 “第十六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与“第十六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大会”已经连续几年专门开设了角膜塑形技术专题论坛。在角膜塑形技术的全球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使用并信任此项技术。然而在国内,关于角膜塑形镜伤害眼睛的传闻仍然在流传。 据悉,我国从1998年引进了角膜塑形技术,在最初的2-3年内,由于缺乏医疗管理和规范性操作,验配经验和技术有限,消费者依从性差、操作不当等原因,使得最初几年内角膜塑形技术在中国配戴者中出现了一些严重不良现象。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的角膜塑形技术已然更新换代,再把“重生”过后的新技术与传统技术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对的。 MCT技术是上海福仁眼科技术研究所与武汉伟博视光学研究所经过十七余年研究开发,并经过充分临床应用,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以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氧角膜接触镜的设计、验配、专业护理与服务,售后复查以及在线专业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术体系。 采用MCT技术设计的角膜塑形镜验配前的检查,包括数字化地形图选择,以及角膜直径等各项眼睛生理指标都有严格的数据标准。MCT技术医师必须严格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戴前检查,MCT技术镜片设计需要的参数均来自全面精确的结果。 MCT技术采用数字化地形图,在角膜上采集6000至10000个角膜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数字化分析,得出适合患者角膜的高度精确的镜片参数,有了精确参数再设计镜片,从而实现镜片和患者角膜高度吻合。镜片与患者角膜吻合程度高,不仅不会导致戴镜过程中角膜细微磨损,同样也能让患者有非常舒适的戴镜体验,从而大大减小并发症发生概率。 技术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技术创新更加需要长年累月的努力。实践出真知,角膜塑形技术在延缓近视进展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得到国际上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在角膜塑形技术全球普及的今天,我们需要抱着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不能将其与旧技术混为一谈,从而扼杀了角膜塑形技术为人们眼睛健康造福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