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总有那么几次会发生让你抓狂的事情。碰到这种时候,脾气再好的父母也难免会情绪失控。 对着孩子生气、发火完之后其实自己又特别后悔。除了责怪自己、内疚,你更需要马上做点什么。 我用2个自己的教训来告诉你:对孩子发了火以后,要做的和不能做的,各有哪些。 实例(一)发生在我和儿子身上 时间地点:周一早晨,家里 儿子跟我要出门吃早餐,开门准备出去的一刹那突然改变了主意。儿子用身体顶住房门,说什么都不让我出去,也不同意一起出去。 我先是蹲下来问了他:发生什么事了? 儿子:妈妈,我不去幼儿园。你不去上班。我们不去吃早饭。 我:你需要几分钟休息下? 小子只是摇头。我想试着去开门,拉不动。小子力气实在太大,不小心就夹了我的手。 我有点着急,而且疼。一方面我怕迟到,另一方面我有点生气小子把我弄疼了。我用力拉住他把他带到书房,他开始在书房里大哭。这个时候他爸爸醒过来了,还好,他什么也没管,什么也没说,也没说我。这算是最大的帮忙了。 那么,这个事情后来是怎样收场的呢?往下看 让自己快速平静下来 我:你在书房里自己冷静一会儿,等哭完了出来。妈妈就在门外等你。 儿子:哭声 5分钟过去了,没动静。我心想,今天要破纪录了。 深吸一口气,坐在书房外的凳子上。时间7:35 AM 我脑子里快速思考着:待会儿如果来不及吃早饭该怎么做、如果迟到该怎么做、如果超过了幼儿园入园时间我今天要不要请假。。。。。 心里那个乱啊,但是告诉自己不要发火不要发火 找到孩子闹情绪和你发火的根本原因 我把早晨起床的整个过程回忆了一遍(这个过程在脑子里只允许你思考1-2分钟): 06:50 AM 和平时一样我放了音乐,小子是自然醒的。这里没问题; 07:00 AM 小子告诉我他再睡8分钟后起来,我也说可以的。这里也没问题; 07:10 AM 小子伸着大懒腰起来了,但是表情上确实有挣扎的成份; 07:20 AM 今天刷牙不肯用牙膏,说有点辣。刷完牙在我的提醒下再回去洗了脸;有可能他心里有不乐意但是没说出来; 07:30 AM 说好只听10分钟英语儿歌就出门的。出门的时候,在选哪双鞋子上我和小子讨论过,但尊重了他自己选的结果; 也就是说,小子今天闹情绪的原因可能在两方面:周末过后第一个上学日需要更多时间缓冲;英语儿歌没听过瘾,虽然知道跟我约定好不看了就得关掉、但是心里又有点舍不得。 给孩子一点时间单独待会儿 对孩子为什么会闹情绪的原因大致了解后,我就不太慌了。看了看时间07:40 AM 再深吸一口气。告诉我自己:别去想迟到的问题,别去想。 “你现在觉得好一点了吗?”我敲敲书房门问小子。 儿子:没好。很轻声的抽泣 小子他爸:要不你先去上班吧。不行我来送。 我:今天这个事我开的头,必须我来收尾。 “妈妈今天哪怕迟到也等你。你看你愿意什么时候出来。”我没敲门,直接隔着门说。 里面没有动静。我再敲了敲门,小子没反对我进去。于是我就推门进去了。小子坐在地板上,已经停止了哭泣。我蹲下来坐在他旁边:“妈妈陪你坐一会儿?” 这个时候已经07:50 AM 在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你先道歉 我看看时机差不多了。跟小子说:现在你觉得还好吗? 儿子点点头。 我伸手做出拥抱的动作,小子扑进了我怀里。我能感觉到他觉得很委屈,安抚了他好一会儿。等到他自己说“妈妈好了,我们去幼儿园吧。”我拉着他站起来出门,跟他爸爸说了再见。 在孩子接受你的道歉后,就事论事 走出家门后,我没有马上拉着小子下楼梯。先蹲下来跟他说“妈妈刚刚也有点着急了,妈妈是有点担心迟到,又怕晚了来不及给你吃早饭的时间。妈妈拉了你,是妈妈不对。妈妈跟你道歉。” 儿子:妈妈,我也不对。我弄疼你了。 我:今天妈妈做错了,罚妈妈不吃早饭。 儿子:不行。妈妈要吃早饭的。 我:谢谢你,知道心疼妈妈。 在孩子承认他的错误后,马上合好 “那我们还做好朋友好吗?”我伸出手,小子露出了笑容。 我用湿巾把他擦了擦哭花的脸蛋。 事情过去以后,不要再提 下了楼梯出了门。我绝口不提刚才的事情。把孩子的注意力快速转移掉。 “你今天早晨想吃小馄饨还是吃面?”我问。 儿子:妈妈,我想吃香菇面。 我:好的。那我们就去老地方吃香菇面。 给点小甜头,但保留底线 在等香菇面上桌前,我问小子:我们需要等8-10分钟面才会下好。利用这段时间给你听一会儿英语,你要吗? 儿子:好的,妈妈,我要听的。 面条上来后,小子主动把手机还给了我。开始吃第一小碗面(我会把他早餐的量分两次给他,以便自然冷却得快一些) 在吃完第一碗面后,小子突然又改变主义:妈妈,我要边吃面边听英语。 我:我刚刚说的是在等面条上来之前给你看。但现在面条已经上来了。 儿子:我要听。给我你的手机! 我:想听的话可以,但是要等今天放学后。 儿子:我不吃了。我不去幼儿园了。 我:你可以不吃,因为幼儿园10点也会有点心;你也可以不去幼儿园,但是没有人带你所以你只能跟我一起去上班。你自己选吧。 因为是在公共场合,所以我说话的语气是非常平静的,表情也平静。儿子看看我,想哭想发火,但是他没有。因为我的眼神很坚定,但不凶。 小子开始吃第二小碗面:“妈妈,你不生气吧?”还问了我一句这样让人心酸的话。问得我都觉得不好意思。 我:妈妈不生气,不生你的气。你吃面吧。吃完了妈妈送你去幼儿园。 小子知道今天自己闹情绪直接导致了我要迟到,他自己加快了吃面的速度。 我:不要着急,慢慢吃。妈妈迟到了没关系,如果你吃得太快吃得不舒服了,妈妈才着急。 儿子看看我,很高兴地笑了。送他进幼儿园的时候,他还是跟往常一样开开心心的。 我看了看时间:08:20 AM 赶紧加快脚步赶去公交车站。09:25 AM 顺利赶到公司。 实例(二)发生在隔代教育的矛盾冲突上 有好几年时间我们和老人住在一起,很多教育理念和生活习惯上难免有矛盾。加上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有时候上了一整天课,回到家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人疲劳精神压力也大,很容易情绪失控。所以那段时间孩子身上的“问题”层出不穷。 时间地点:工作日晚上,家里 有一天晚上我回到家,进门就看到孩子奶奶用手指着孩子脑门“你看看你,要自己吃饭,吃得么一塌糊涂,刚刚换好的衣服又要洗了。”儿子一脸委屈看着我。这时候家里没别人,只有我们三个。 我先是忍住了。脱了鞋走过去说:妈,你放着好了。我会来收的。孩子吃饭弄到身上也正常的,他想自己吃是好事啊。 婆婆:不喂他会吃伐啦? 我觉得特气:因为你一直喂惯了,孩子才故意自己不吃。 婆婆:白天你们上班我一个人带已经累死了,我不懂那么多,有本事你们自己教育。你看看他,跟他讲话么他也不理,人家孩子话多得不得了,还自己吃饭来,你先带他去看病才是真的! 我:你不能总是用别人家的来要求自己家里的人。现在也不是以前,女人就应该做一切。 婆婆:本来就是这样嘛。这些事情本来就应该妈妈来做的。 结果么,你知道的。我没忍住。吵了起来。这下是更吓到儿子了。哇哇哭。 我意识到情况不能继续失控。也觉得多说无用,抱着儿子进了卧房。 我:妈妈刚刚不该跟奶奶吵架。妈妈不好。妈妈只是不想让别人说你有病。待会儿妈妈去跟奶奶道歉。 儿子因为那时还小,说话还不多。他只是一个劲跟我说“妈妈,不哭了。” 类似这种事情在孩子3岁前发生的不少。事实证明:你要孩子好,家里没有界限感,都白搭。 自古以来永远都是女人在为难女人,男人夹在中间要么看不到、要么看到了不知道怎么处理、选择沉默,把你推出去自己面对。最后你自己生闷气,还害得孩子没有了安全感。 补救你的情绪失控 语言暴力,再加行动暴力 关于语言暴力问题,我之前写过两篇这样的文章 最不应该跟孩子说的这些话,看看你说过几句? 伤害孩子心理的16个行为,第1个就“放倒”无数家长! 大部分的语言暴力往往来自家庭本身更多,而非陌生人。 关于行动暴力,轻的是用手指点孩子、中度的是推开孩子,重度的是用尺子之类的工具去打孩子。有时候带孩子的那个人情绪非常不好、非常疲劳又非常无助的时候,很容易做出让自己后悔、让孩子不再喜欢你的行为。 一旦知道自己的言行过激了以后,更要马上向孩子道歉。但不要用打自己的方式去以示惩罚,这样的话孩子会觉得“以后如果我不小心打了人动了手,我也应该要被打”,继而出现自己打自己的行为。 弃之不顾,以“怨”收场 对着孩子发了火、骂了个痛快、打了个解气,然后把孩子丢在一旁,甚至雪上加霜再追着骂几句、威胁“你下次再XXXX看我XXXX收拾你/让警察叔叔来把你抓走/我们都不要你了” 请你在说话之前,想好结果了再说。希望不要把你一个人的意愿和火气强加到所有人身上。 请问:你真的会不要孩子吗?你真的会让警察叔叔来把孩子抓走吗?你要准备怎样收拾孩子?你以为说着玩吓唬孩子的话,孩子会当真。 孩子从此以后会经常想像家里有没有怪兽跑出来把他吃掉! 只给自己找理由,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你以为你发火都是有理的。可以。那么,孩子有权觉得他发脾气也是有道理的。 你要向孩子承认你哪些言行是不对的,然后再解释刚才发生了什么。这样以后你说的话,孩子才会愿意听。你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才会坚不可摧。 假惺惺的道歉、刻意讨好 “你不喜欢奶奶啦?奶奶给你买好吃的好伐?”你当孩子傻啊,岔开话题他就不知道刚才发生什么了?就忘记你刚才对他说了什么、对他的妈妈说了什么了? 你当着孩子面总是说他妈妈的不是,试问你,如果别人当着你儿子的面说你的不是,你儿子会高兴吗? 这种刻意的讨好,没有认错的态度。就注定了以后孩子与你的相处模式。靠吼、压制、所谓的大人威严,是教不出来好孩子的。相反只会让孩子以后对你“没良心” 执迷不悟、摆架子 这一次道歉完,下一次相似的事情发生时还是忘记前车之鉴。而且还总是以“我是大人你是小孩,小孩懂什么,大人就是王道”自居。 难道让我们以后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 严格要讲技巧,松要张弛有度。一切的“育儿技巧”,都建立在你懂孩子在想什么、你懂孩子需要什么、你向孩子承认你做错了什么。你要跟孩子平等相处。 后来,我花了1年半左右的时间,慢慢把儿子的安全感补回来、把一些不好的习惯一个一个引回“正轨”。可是,我依然避免不了家庭中“界限的逾越”。只是现在再面对这种类型的问题时,我已不再与孩子、与任何人作情绪对立,更多选择走开或沉默。 我终于理解了“嫁给一个人,其实是嫁给一个家庭”的意思。也知道了“改变别人不如从改变自己开始”的意思。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这个问题也是如此。 父母们,你们一辈子都在等孩子对你们说一句“谢谢”,却不知道孩子一辈子也在等你们说一句“对不起”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