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h786: 关于培养自控力,这点被误读了 现在很多年轻家...

 无中生有ik9nh1 2016-07-14
关于培养自控力,这点被误读了

现在很多年轻家长都挺注意学习育儿知识,这是好事。不过也要注意,这知识一定得真正学透才行,千万别似懂非懂。不然的话,不但不能帮助教育孩子,反而会伤害孩子。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这么一个容易误解的概念:延迟满足。

这个词很多朋友都听说过。说是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让小朋友单独待一屋里,给他一块棉花糖,告诉他如果等十几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再奖给他一块;如果忍不住马上吃了,奖励就没有了。结果很多年以后发现,那些忍住没吃的小朋友,长大以后都比较成功。

于是人们就认为,这种忍住诱惑、延迟满足的能力很重要。那这能力怎么培养呢?就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有需求时,不能立刻满足他,要稍微控制一下。如果孩子想要啥就给啥,一有需求立马就满足,那他还不变得越来越任性,这哪能行?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就是这么来的。

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公众号“凯叔讲故事”有篇文章却说,这其实是严重的误解。延迟满足这概念确实是从这个实验引出的,但是后来大家对这实验的理解却错了。主要有两点:

第一,歪曲了实验的逻辑。原来,这实验最初的目的,是研究小孩在多大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而不是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后来实验报告提出,5岁是儿童发展自控力的一个分界线。这是实验的最初结论。至于那些实验过程中自控力表现好的孩子长大以后比较成功,是后来跟踪得到的一个意外发现。所以这其中的逻辑是,如果小孩在4、5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概率就会更大。但不是说“为了这个能力,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

第二,歪曲了核心概念。在实验中,小孩拿到棉花糖之后是马上就吃,还是为了奖励坚持几分钟再吃,是他们自己决定的。所以说这是一个“自我”延迟满足的概念;而不是后来大家说的,由父母延迟对孩子的满足。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正因为这些误解,我们平时说的延迟满足就有很大风险。比如,如果孩子的需求老得不到家长认可,他可能会有意识地迎合大人的要求,养成一种讨好他人的习惯,长大以后变得不独立。再比如,还可能会让孩子觉得有需求很可耻,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敢自我表现。另外,刻意控制孩子的需求,还可能造成孩子在父母面前很听话,一旦父母不在时就乱来,形成一种不诚实的表演型人格。这些都是家长不希望看到的。

那么,应该怎么对待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需求跟培养孩子自控力有没有矛盾?答案是:培养自控力的关键不是刻意延迟满足,反而恰恰是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其实,延迟满足能力跟年龄有关,3岁以前是儿童情绪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家长应该尽量及时充分地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样打好足够的基础,在孩子五六岁以后的时候适当限制他们,就比较容易。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对大人越信任,自我延迟满足的就时间越长。小时候对孩子越关爱,孩子就越信任,将来家长处理孩子需求就越灵活。

例如,对可以满足的需求,可以直接满足他。如果想适当延迟一下,也可以,但要告诉他原因。比如孩子要吃饼干,看看表也确实到了加餐时间,你可以这样说:“好的,妈妈明白了。这个时间我们确实应该吃点东西。不过稍等,妈妈要先洗洗手,帮你准备好餐具,妈妈还要给你准备一些水果,而且你也要先把手洗干净……”你可以边啰嗦边做,这样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需求,而且正在忙活着满足他,在整个等待过程中你都会陪着他。这样孩子会明白,等待有原因,他需要等待。这样就会帮助他更好地控制自己。

那对不能满足的事,一定不要哄骗。要明确告诉他原因。他可能会不高兴,但最终也会接受。这样,不论孩子的需求是需要延迟才能得到满足,还是确实不能得到满足,他都被告知了原因,得到了尊重;大人跟小孩间的信任关系没有改变,这样慢慢地小孩就会学会自我控制。

所以本质上说,自控力需要孩子自我主动去养成,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给她充分的信任和关爱,耐心地陪伴他去培养自控力,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干涉他。这正是我们平常容易对延迟满足误解的地方。这回,您搞清楚了吧?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延迟满足”——被误读的教育逻辑)(这件影响孩子终生幸福的事,很多妈妈都做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