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帕坦伽利的《瑜伽经》中,瑜伽被描述为八分支。然而,一些瑜伽奥义书认为它有六分支。在《甘露滴奥义书》中有下面一节诗:敛识、冥想、呼吸调控、专注、逻辑和三昧的训练是瑜伽的六个分支。
在《瑜伽具达摩尼奥义书》中,瑜伽的六个分支被如此归纳:体式、呼吸调控、敛识、专注、冥想、三昧。然而,这些文本也详述到,为了达到三摩地、禁制和劝制阶段(社会和个人规范)被认为是先决条件,正如体式像苏木和万字符。
即使他们说六支瑜伽或六步瑜伽,这两个附加的步骤或分支也被认为是主题的一部分。因此,八支瑜伽和六支瑜伽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两个体系的主要区别是:六支瑜伽针对的是小的团体、特定的学校或隐修院的成员。
他们不得不遵守机构的规则,因此不需要禁制和劝制的特别禁令。相反,帕坦伽利为每个人都制定了一整套哲学体系,不局限于任何团体。他因而给出了详尽的指导,关于如何生括,怎样达到身体和心灵的泰然,以及通过某种行为规范以得到精神的踢福。
按照帕坦伽利的说法,为了实现自我,智力,心灵和感官必须共同行动。追求者必须肩负三层的探索:外在探索,内在探索和精神探索。下图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三层探索: 在探讨瑜伽的八个方面之前,比我们先探讨一下三层探索之路:
(1)外在纯洁的追求 身体是灵魂的庙宇,就如洁净的庙宇唤起纯洁的思想。洁净的身体引发纯洁的心灵,因此是自我适合的栖所。在《瑜伽顶奥义令书》,洁净身体的重要性被如此解释:肉体是一座庙宇,灵魂就像湿婆大神。因此,抛弃无知,崇拜肉体,把它当成大神的栖所。
大神给了我们肉体作为实现自我的资本,如同一个精明的商人利用自己的资本获取回报,肉体同样必须通过禁制、劝制、坐法和调息进行勤奋的训练。身体必须保持完全的健康和稳定状态。实现自我的第一步是保持身体的洁净和免于疾病,这就是瑜伽外习练之法——外在纯洁的追求。
(2)内在纯洁的追求 在达到了身体的纯洁后,下一步是争取心灵的纯洁。为了做到这一步,一个人必须了解心灵如何运作的。为了获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心灵利用人的五官——鼻子、舌头、眼睛、耳朵和皮肤。心灵产生欲望,感官为满足这些欲望服从心灵,因此,心灵囿于满足这些欲望之中。为了控制心灵和感官,净化的过程大有裨益。
心灵有六个公开的敌人:色、怒、贪、欲、骄和妒。为了战胜挡在实现自我之路上的这些敌人,调息法(呼吸调控)和制感(感官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在《哈达瑜伽之光》一书中,作者强调了呼吸的重要性:
失调的呼吸导致失调的心灵;稳定的呼吸导致稳定的心灵,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养成稳定和安静的呼吸习惯,以此心灵就能被控制,瑜伽师的寿命就能得以延长。
这一点被进一步说明:感官之神是心灵,心灵之神是呼吸;呼吸的主人是神经系统。神经的安宁和注意力的集中,只有依靠稳定、平缓和有节奏的吸气及呼气才能达到。
因此,内在的纯洁通过控制感官和心灵来实现,这最终导致对自活在灵魂中的追求者是活跃的,并且消除了自我和低级的欲望。的确,在这个时候,个体没有自我存在的意识,因为此时他已经超越了感官的快乐和认识,找到了永恒的福佑。
《加德奥义书》恰如其分地说道:
在被称作肉体的战车中,灵魂是居住者,智力是骑手,心灵是缰绳。通过战胜感官以便穿越这种存在,不得不取得实现自我的目标。因此,战车(肉体)应该是健康的,只有骑手(智力)可以通过缰绳(心灵)控制马匹(感官)。 以上内容整理自《艾扬格女性瑜伽》 瑜伽百科大全 微信公众号(扫码或按住识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