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子 来源:新财富杂志(ID:newfortune)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小编一样,第一部智能手机安装的手机助手是豌豆荚。可是,当阿里2亿美元收购豌豆荚的传闻前些天被坐实时,小编看了下自己的手机助手,好吧,已经换成了360。 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家三年前阿里巴巴欲出15亿美元(≈100亿人民币)收购却未果的公司,如今估值一落千丈,以大缩水的2亿美元(≈13亿人民币)委身。假如一切可以重来,豌豆荚的创始人王俊煜会不会后悔当初? 广东高考状元和他谷歌范儿的明星初创公司在一众商业气息浓厚的中国互联网创业企业中,豌豆荚显得尤为清新而独特。受王俊煜影响,这家公司的调性基本上就是谷歌范儿。 出生于1985年的王俊煜,父母皆是广州一所中学的老师,高中就读于名校华南师大附中,并以广东省物理竞赛一等奖的成绩被保送北大。由此得以在高考中轻松上阵的他,一举拿下了2003年广东省高考总分状元。 2007年,从北大元培学院物理专业毕业的王俊煜没有出国,而是进入了谷歌用户体验团队做产品设计师。2009年9月,李开复离开谷歌创办创新工场之后,王俊煜也出走谷歌,在北京的清华科技园16层迈出创业第一步。专注于安卓应用市场移动内容搜索的豌豆荚,也成为了创新工场首批孵化的项目,以手机助手的形态拿到100万美元投资,并于2011年初从创新工场毕业。 豌豆荚的创业团队中,有个铁三角:王俊煜负责产品、冯锋负责技术、崔瑾负责人事和运营。三位联合创始人中,崔瑾之前也是在谷歌中国工作;冯锋来自成都,是豌豆荚最早的四名工程师之一。 豌豆荚一开始是创新工场内部孵化的安卓手机OS操作系统的配套项目,在发现其商业潜力巨大后,便在2010年4月独立出来。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12月,豌豆荚的工程师写下了第一行代码。2010年4月,豌豆荚发布1.0Beta版。而当年8月发布的豌豆荚1.0正式版,以“手机助手”为起点,在PC端做了豌豆荚Windows版,让用户可以通过电脑带宽,不费手机流量地把内容下载到手机上,豌豆荚由此大受欢迎。 据称,在王俊煜决定产品从PC端入手时,创新工场的高层和行内前辈曾劝他改变主意,因为PC端产业已经开始没落,而安卓市场上,应用汇、机锋、木蚂蚁等手机端产品的发展势头正热。但20岁出头的王俊煜坚持了自己的判断,抓住了智能手机普及时期与电脑连接的红利,最终带领豌豆荚杀出重围。到2011年2月,其用户已超过100万。 豌豆荚的产品设计颇为小清新,在当时众多商业化的应用分发软件中堪称独树一帜,为其赢尽好感。其实,产品设计的小清新,正是这家公司小清新风格的折射。而王俊煜在谷歌的工作经历,全部投射到了他对豌豆荚公司风格的确立上,可以说,豌豆荚基本上就是谷歌范儿。 在豌豆荚,每个员工都被称为“豌豆”,遇到了没有雾霾的天气,公司就索性放假。而它的办公室更是一直被圈内人津津乐道,因为整个风格几乎照搬了谷歌,除了有宽敞的休闲区,各种零食、饮料也是随便享用。养猫似乎是文艺青年的标配,进入豌豆荚办公室就会发现有十几只猫走来走去,这也让媒体戏言“比王俊煜更出名的是他的猫”。可以说,豌豆荚满足了大家对有情怀的好公司的各种想象。 应用分发领域的独角兽2011年4月,随着安卓应用市场的内容海量爆发,豌豆荚发布了国内最早的“应用搜索”,将各大应用商店的内容聚合在一起,帮助用户搜索到所有不重复应用,这也让其江湖地位直线上升。与此同时,其发布了全平台战略,通过豌豆荚Windows版、网页端和Android版,让Android用户可以通过PC、手机、平板等各种终端获取应用。 就是在这一年,豌豆荚获得了DCM中国的数千万美元A轮投资。DCM中国的官方资料显示,其管理超过 28 亿美元的资金,在硅谷、北京和东京设有办事处,主要投资种子期、早期和中期创业公司,1996年以来在美国和亚洲投资了超过 280 家高科技企业,其经典投资案例包括在纽交所上市的58同城(WUBA.NYSE)、无忧英语(51Talk,COE.NYSE)、当当网(DANG.NYSE)等。 投资人的进入,伴随着豌豆荚在商业模式上的摸索。当时的移动领域,除了手机助手类的移动分发工具,另一热点是UC等移动浏览器,王俊煜曾表示,“移动浏览器要的是流量变现,豌豆荚强调的是应用推广。这是指商业模式上的不同”。基于应用推广变现的观点,2011年9月,豌豆荚增加了广告系统,主要是引入竞价排名机制,对有推广需求的应用收费,用户下载一次,就收取应用开发商一定费用。与此同时,他们自称严格区分自然流量和广告流量,不试图通过混淆二者获得收入,据称公司甚至为此放弃了实现盈利的机会。 有数据显示,到了2012年2月,豌豆荚用户总数突破2500万,日活跃用户超过100万,当时全国的安卓用户仅5000万。创业两年不到,豌豆荚就称霸安卓移动应用分发市场,迎来黄金时代。到 2013年7月底,豌豆荚用户规模更突破两亿,应用每日分发量超 3500 万,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应用商店。 2013年9月,豌豆荚又研发出了自身的杀手级功能——“应用内搜索”,该功能会优先搜索用户设备内的应用内容,在用户设备中没有能满足相似功能应用的情况下,为用户推荐下载相关应用,发挥其应用商店和渠道分发优势。2014年开始,豌豆荚不断将“应用内搜索”功能接入猫眼电影、知乎、穷游等外部合伙伙伴,以拓宽应用内搜索场景,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豌豆荚内关注感兴趣的关注源,并直接进行内容消费。 为了优化用户体验,豌豆荚还于2014年率先在应用搜索首页采用卡片式设计,将应用信息浓缩为最有参考价值的安装量、优质开发者认证、编辑评语等,以方便选择。其卡片式设计比谷歌官方推荐都早了一年。 不过,在享受移动风口红利的同时,豌豆荚也需要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和接受商业暗流的洗礼。其时的安卓应用分发市场,南有91助手、腾讯手机助手分食蛋糕,北有360手机助手后来居上,而且,其最大的竞争对手91手机助手不仅开始积极构建跟应用开发者共同繁荣的商业生态系统,还与奇虎360建立了合作关系,腾讯则将手机管家与其他腾讯产品相捆绑,为旗下产品引流。于是,如何尽快找到差异化发展的灵感,建立自己的渠道优势,对于曾经的高考状元王俊煜来说,成了一道值得思忖的超纲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安卓手机终端数不断攀升,大量资本涌入手机助手领域,2013年,百度19亿美元全资收购了91,爱施德(002416)3.2亿元收购了机锋,后来在2014年被阿里收购的UC,当时以约1亿美元收购了PP助手。整个移动应用市场格局大变,独立无援、缺乏靠山的豌豆荚,劣势开始渐渐显现。 不过,在百度收购91之后,王俊煜在接受凤凰科技采访时称:“即使别人能用更少的用户卖出天价,也跟我们没有关系——既然你们所追求的地平线上的那座高山,并不是同一座。”王俊煜追求的地平线,当是“要做一个伟大的公司”。在他看来,“创业不是为了不卖公司,也不是为了卖公司,只是为了把一件事做成”,“巨头的产品业务线太长了,我们专心做手机搜索,独立会更好。一个独立的、蓬勃向上的公司,和被巨头收购后的公司,两个故事哪个听起来更有戏?”而同是产品经理出身的周鸿祎当时则告诫这个85年的年轻人:“像你们这些书生,在中国做互联网是不行的。你们做的事太阳春白雪了,是打不了仗的,生存不下去。” 事实上,豌豆荚那时的绯闻对象也不少,阿里、腾讯、联想旗下神奇工场都在其中,其中,阿里 2013年就曾有意以15亿美元收购豌豆荚。毕竟,应用分发市场掌握着APP与用户之间最关键的通道,当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争得不可开交的巨头们都想借此拿到所谓的船票。 对于卖不卖公司,王俊煜和他的小伙伴们有过纠结。传说当时这组铁三角还发生过争吵,争吵方式也很文艺,因为王俊煜没跟冯锋商量就决定了不卖公司,两人在邮件里吵了一架。但幸运的是,铁三角还是很团结的,最后三人一致决定不卖公司,开始融资。 2013年一年,王俊煜见过40多家国内外大公司以及投资机构,直到9月王俊煜在日本跟孙正义见面后,豌豆荚于第二年获得了软银中国、DCM中国和创新工场1.2亿美元的B轮投资,公司当时估值达到10亿美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独角兽。此后,豌豆荚又完成了同属B轮的、来自高盛集团的数千万美元融资。 驾驭了独角兽的王俊煜,透露出一种意气风发的自信,他曾在2014年4月接受微信公众号《壹读》的采访时表示,“强悍的创业者不需要投奔谁”,“也不需要花钱请全国人民打车”。彼时的豌豆荚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自认为不差钱,而91被百度收购之后出现了业务下滑。 行业告别风口,豌豆荚低价卖身不过好光景没有持续很久,2014年以后,移动分发市场开始走过黄金期,豌豆荚很快腹背受敌,压力山大。 一方面,随着百度、腾讯、360 等互联网巨头开始强势进入应用商店市场,投入重金支持自家应用商店发展,豌豆荚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压。另一方面,因为智能手机市场渐趋饱和,需求转向换机,硬件销售放缓,手机厂商必须从应用商店赚钱,其又面临着手机厂商的竞争压力。 早前几年,中国手机厂商的用户数量都很有限,豌豆荚等独立品牌都能触及更多用户,但随着安卓手机话语权集中到小米、华为、OPPO 和 VIVO等少数厂商手中,后者的应用商店也更具竞争力。根据 OPPO手机应用商店的官方广告刊例,2015 年 7-9 月,其首屏最贵的广告位从4.2万元涨到了9万元一天,即便是到第三页的广告位,价格也在两个月时间翻了3倍。 而且,应用分发市场这种“用户下载App之后,就与应用商店没啥关系了”的商业模式本身就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即使豌豆荚的安装量迄今已超过4.2亿,但其用户粘性有限。而应用分发的盈利集中在付费推广和收入分成两方面,其实并不足以支撑应用分发平台的高估值。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巨头对其收购更多出于战略意义上,而非商业上的的价值考虑。并未选择站队的豌豆荚,在巨头分割完市场后渠道优势下降,因缺少品牌、渠道等资源的支持而转型困难。 豌豆荚开始将目标转向移动搜索,但其应用内搜索进攻的移动搜索市场当时已被百度锁定,并且这个市场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大,连百度也在O2O、人工智能等领域寻求新的机会。而后豌豆荚在2015年先后推出了主打视频搜索的资源搜索功能,以及主打应用内内容聚合的客户端“豌豆荚一览”,推出了Snap效率锁屏、短视频聚合应用“开眼”、 针对海外用户的多媒体下载工具“SnapTube”等多款产品。甚至在2016年初将应用分发之外的业务单独拆出来,将“豌豆荚一览”和“Snap效率锁屏”共同组成新以应用内搜索为核心的公司;同时拆分出去的还有“开眼”和“SnapTube”。王俊煜试图采用分拆的方式让这些产品自主发展,然而收效甚微。 受到挤压,背后又缺乏360、腾讯、百度等巨头引流支撑的豌豆荚,越来越看不到商业上的优势了。除了寻找新市场推出新产品,为了生存,豌豆荚也曾试图在应用推广上做一些更加商业化的尝试,不过随之就有用户在网上吐槽其各种捆绑安装插件,而一旦用户体验不好就会形成恶性循环。2015年时,豌豆荚与小米应用商店、网易应用中心等手机应用商店曾因捆绑其他软件和广告一同被工信部通报。这对当初标榜初衷是帮用户洗掉山寨和广告应用,更注重设计与体验的豌豆荚来说未免有些讽刺。 短短两三年时间,应用分发市场在中国就受到创业者和投资方追捧的风口变成了一门日落西山的生意。而已经布局好自己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巨头们,如今对曾经的独角兽豌豆荚的兴趣早已大不如前,潜在买家减少,风口不在,最终豌豆荚估值一落千丈,于今年7月6日宣布,其应用分发业务将并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业内流传交易价格为2亿美元,目前双方并未正式回应。阿里方面表示,豌豆荚加入后将与UC、高德地图、神马搜索、PP助手等共同完善阿里移动的布局。 对于阿里收购豌豆荚的原因,有人猜测是因为软银抛售豌豆荚,然后阿里接盘。但也有分析称,其实是阿里旗下的UC部门觉得豌豆荚依然很重要。 与之前的高冷不同的是,这次豌豆荚在收购方面的姿态更加主动,在阿里移动的沟通会结束后,王俊煜还撰文《不是终点》表达自己的看法:“我自己对豌豆荚最为骄傲的是产品和品牌,而外界对我们在商业化和渠道能力上的作战能力欠缺一直有所批评,这点我虚心接受。并入阿里巴巴,恰好能增强豌豆荚应用分发业务在这上面的工作。在阿里巴巴的帮助下,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在豌豆荚的投入也会触达更多的用户,有更好的效果。这绝对是一件好事。”据称,在与阿里移动事业群UC总裁何小鹏谈判过程中,王俊煜极少提及交易细节,而更多将注意力放在针对产品的沟通上。 借助阿里的资源,豌豆荚能否重拾升路?一向个性鲜明的王俊煜是会继续留任,向俞永福汇报工作,还是离职重新创业?现在还无法得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豌豆荚未来与同处阿里移动事业群旗下的PP助手整合是大概率事件了,两者将共同拓展移动分发市场。 风口过后,那些独角兽能否安度资本寒冬?从移动分发时代的独角兽,到撑了三年还是逃不过被卖身的结果,王俊煜和豌豆荚做错了吗? 也许没有,只是风口已过,市场渐冷。 2015年,豌豆荚的同行——应用汇也以4687万元卖给了智度投资(000676),两个月前,安智市场也以9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了A股上市公司巨龙管业(002619)。加上如今豌豆荚 2亿美元被阿里收购,都投射出移动分发市场衰退的缩影。这个行业已不再是投资风口。 于是,对于创业者,一个问题来了:假如不是每一个让人借势的风口都能持久,不是每一块行业土壤都能承载BAT那样的参天大树,那么,是否应该在风头火势的价值最高点完成变现,开启一段新的创业之旅? 或者,这不只是豌豆荚应该思考的问题。资本市场的寒冬下,那些曾经的明星创业公司,如互联网医疗的春雨医生、原本被资本追捧如今受到质疑的微店,都有必要三思。 正如在惋惜豌豆荚的命运波折之时,也有人议论,是否豌豆荚自身的野心和情怀“害”了它?王俊煜对豌豆荚的发展规划过于乌托邦,而作为一个移动应用分发平台,豌豆荚本身或许很难承载超越其本身属性的理想。王俊煜曾经提出“跨应用搜索”的概念,但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似乎暂时还没有一个依靠这种理念发展起来的公司。有人说:“如果一个产品被赋予了超出它本身范围的期望,这款产品可能最后会以悲剧告终。”那么豌豆荚则是承受了一个原本为应用商店的好产品的难以承受之重。 假如一切可以重来,王俊煜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他的经历,能否让其他创业者避开弯道? 版权声明: |
|
来自: tongtong865 > 《财富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