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在书法上的学养和悟性极高,他独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瘦金体”。其笔道瘦细有弹性,运笔挺劲犀利,自有一种秀美洒脱的风骨。瘦金体初为“瘦筋体”,以“金”易“筋”,只是人们对赵佶御书的尊重。 这幅《诗帖》,就是展现宋徽宗“瘦金书”神采的精品之一。帖上的每一个字都细瘦、挺拔,笔划舒展、遒丽。在转折处,都明显可见书家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似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似飞而乾脆等特点,通幅极具精神。 这幅《诗帖》是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过去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宋徽宗二十九岁(1100年)时所作。 此作华丽富贵,疏密自然,用笔洒脱,线条粗细有致,笔势圆转流畅,书写时以手腕为轴心,少了点刚硬,多了些柔和,充分表现出了瘦金书体的婀娜之美,可能原先配有一幅双色牡丹图,作品参差错落,一气呵成,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修养。 释文:牡丹一本,同干二花,其红深浅不同。名品实两种也,一曰叠罗红,一曰胜云红。艳丽尊荣,皆冠一时之妙,造化密移如此,褒赏之余因成口占。异品殊葩共翠柯,嫩红拂拂醉金荷。春罗几叠敷丹陛,云缕重萦浴绛河。玉鉴和鸣鸾对舞,宝枝连理锦成窠。东君造化胜前岁,吟绕清香故琢磨。 又因为他擅长工笔画。更喜欢硬笔之弹力,表现在书法上,则线条如张弓之弦。其形曲折,其势迅捷,其意则踌躇满志。书、画两种艺术的融合、互借,构成了瘦金体的特有魅力。 他的书法中有画意。有人说他的字“点如菊,撇捺似兰,横直如竹,虽字亦画”。陈邦彦在《宣和诗卷》后的题跋云:“宣和书画超越古今,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迳,行间如幽兰丛竹,冷冷作风雨声,真神品也”。可见赵佶的书法富有诗情画意,足与唐后主李煜的“金错刀”书法相媲美。因而赵佶的书法是自立门户,融画法于书法于一体。中锋重顿“鹤膝”,收笔现于“坠尾”,铁划银钩,纵横飘逸,俊秀清雅,因而有仙鹤翻飞之姿,彩蝶翩跹之态。 宋徽宗此图写一株腊梅,枝头几点黄梅开放,似乎有阵阵清香袭来。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刻画工整细致,富有生活情趣。腊梅枝干以劲细墨笔钩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画出。笔墨的细粗、干湿配合协调和谐。 宋徽宗用他独创的“瘦金体”,于画的左下题无言绝句一首,“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约者,丹青也,亦知己也。千秋之白头,不畏风雪,愿得相守相伴。而花靓状淡景,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又一杰作。 释文:“掠水燕翎寒自转,随泥花片湿相重”。 而《掠水诗纨扇》更能体现他在草书方面的艺术成就。这是一幅以瘦金体入草,又别具风韵,不像行书、正书那样有瘦无肥。而是瘦肥相间,纵逸萧洒。在用笔上,明显可见轻重的变化。并不一味追求瘦,线条挺劲飞动,铺毫提按顿挫,有怀素之笔意,具山谷之墨情,鸾翔凤翥,极尽变化。由此可见赵佶的草书功底十分深厚。他能以瘦字见称,又不失圆润,完全是以一种十分愉快的心情在创作。让欣赏的人也好像能感觉到当时的挥笔之豪情,可谓是一代草书大师。 此帖书法结体潇洒,笔致劲健,为赵佶瘦金书代表作。清代陈邦彦曾跋赵佶瘦金书《秾芳诗帖》:“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真神品也。”既是对这一诗帖的评赞,也是对“瘦金书”的艺术效果的很好概括。
|
|
来自: 书画雅苑 > 《赵 佶(北宋1082-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