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壮游更重要的“内在旅行”:寻找更好的自己

 uczc68 2016-07-14
来源:红馆
我们为什么要旅行?

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但我认为旅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求更好的自己。”

其他功能如休息、逃离、学习,仅是寻求“更好自己”的各种方法、而非目的。

旅行分为“外在旅程”和“内在旅程”,旅程的内外交织后会产生一种可以落实在生活中的“旅人态度”,这一种态度就是旅行的终极意义。
外在旅程: “异地”反思

不反思的旅行只是“移动身体”
首先谈谈“外在旅程”,想起了一种发生在植物界的有趣现象——“盘根”。
植物的盘根现象,就是被放置在容器内生长的植物,根群生长空间受到容器限制,想要向外延伸但因无法穿透而产生圈圈般“盘旋”,盘根会让植物根群的发展不完整,造成植物老化、吸收能力降低,严重的话则会致死,通常在大自然里生长的植物并不会遇到此现象。

学园艺的朋友告诉我,若想要使产生盘根现象的植物脱离容器,重新回到大自然土地的怀抱,需要在根部施加“强大外力”才有可能疏通,若是失败了,植物就有可能面临死亡。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我们被自己设定的框框限制了,工作、人际关系、基本的食衣住行,日复一日过着重复的生活,麻痹感觉、忘记意义,彷佛植物那错综交结的盘根,如果想要一些“改变”,就得对自己施加一道强劲的外力,好让盘旋的根群散开,重回自然、拥抱自在。
外力要够强,必须要是一些平常我们不会经历、不熟悉的事物。大家为什么喜欢出国旅行,因为不熟悉国外环境,让我们不得不脱去“理所当然”的外壳,在自己习惯的环境,平常食、衣、住、行都简单上手,到了一个地方突然发现,搭交通工具时语言不通、三餐的食物吃的不习惯,甚至连映入眼帘的景色都不一样,这时候,环境逼迫我们开始反思,重新去认识一些生活的本质,原来这些东西并不像我们在原来生活的地方一样被视为理所当然,原来,生活有感觉,且充满意义。
如果把这样不熟悉的情境称为“异地”,那么外在旅程,就是为自己安排一个在异地反思的“环境”,所以仅是将自己置身异地,却没有反思的“纯外在”旅程,称不上是能够让自己更好的旅行,顶多只能说是在“移动身体”罢了。
如果说旅行是一种异地反思,那么反思就是“原地旅行”,要从原本自我麻痹的生活中跳出,重新找回反思的能力,我们必须要重新启动对生活的觉察(感觉与观察),锻炼创意(创造与赋予意义)的能力,才能够思索自己哪里不够好,想要怎么样一个更好的自己,以及如何更好。
内在旅程:“原地”旅行

放下成见、面对自己、重启觉察、练习创意
为了寻求一个更好的自己,我们习于透过外在旅程来“逃离”,为什么需要逃离?因为生活被“成见”充斥着,我们失去了身为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感觉和观察的能力、忘记了事物的本质和意义,所谓内在旅程,就是从背对式的逃离,转为“正面”迎接自己人生的过程,过程包含“面对、放下、觉察、创意”。
从外在旅程转换到内在旅程有一个关键:“从逃离到面对。”当我们透过外在旅程,试图逃离原本生活中的麻木不仁,不用觉得可耻,问问自己:“在逃离的时候,我们面对了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事先就知道自己会犯错误,为什么还是无法避免?比如说有一些原本已经戒烟的同仁,进入部队后发现大家都在抽,又开始抽了,然后一边抽一边和你说他觉得抽烟不好、不要学他,当你问他:“为什么认为抽烟不好还要抽?为什么戒了烟,到这里又重新选择拾起烟蒂?”你只会听到:“哀,没办法阿,环境使然!”
“环境”就像一股“潮流”,常常不需要原因也不需要意义,跟随往往就是最简单的逃避了,选择从众,也就顺理成章地为自己的“逃避”树立了看似合理的藉口:“反正大家都这样做,我只不过是选择了大家都共同认为的好罢了!”
既然环境的力量这么强大,我们到底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仍然有机会摆脱环境,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如果渺小的我们无法扭转环境,那么就勇敢的接受这个事实,所以适当的将自己从环境中‘抽离’绝对是重要的。
我们往往被对自己的成见所局限,完全用过去的经验定义未来的方向,所以对自己成见很深的人,无法停止用“过去”认定自己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常常会说类似这样的话:‘这不像是我会做的事。这超出我的能力范围。’或是直觉地认为自己一定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并不是说过去的经验不重要,它就像是“后照镜”,避免我们在行驶人生的路途上犯错,但真正引领我们前进的“车头灯”,应该是“现在”所正在经历的,而非过去。一个常常用过去决定未来的人,是很难挣脱自以为是的命运枷锁的,所以常常认为:“改变绝对不可能发生。”
旅行“无法”促成任何改变发生
它不过是“改变的起点”
最近几年很流行“壮游”的概念,很多人觉得自己需要改变,所以给自己一个大旅行,做截然不同的尝试,然后相信壮游后的自己必然会重生,但是这完全是有偏误的“成见”,要突破这个盲点,就要重新认知:

旅行不是改变的终点、是起点,透过内、外在旅程达到停下来的功效,开始重新整理,让自己对于“更好的样子”有了想像,但是真正促成改变的是‘行动’,在旅行后,具体将旅行期间反思内化的意义化为具体生活的‘行动’,这就是‘旅人态度’!
尝试思考以下问题:

旅行之后,然后呢?

我们如何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创造“异地”?

如何常保不带成见的“觉察”与“创意”的习惯?

如何行动将自己推向更好的地方,促成实质的改变呢?

这些“如何”的背后并没有正解,前提是我们要有“意愿”,能力只是意愿的结果,留一些我们在以后的文章继续聊,衷心盼望每一个人每天,都能成为生命的旅人,不断朝更好的自己迈进,然后赶快行有余力,练习和周遭人一起更好。
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