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元朝末年的战乱纷争,朱元璋一路奋斗征战,终于在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对于开国功臣,朱元璋更是颁给他们每人一枚免死铁券,持有免死铁券者及其他们的子孙违了法,可以享受免死的特权。可是所谓的免死特权,在朱元璋一朝并没有什么用处,生死大权还是在皇帝手中,让你生让你死就是一句话。毕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果然,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以各种借口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包括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等。因为杀得功臣太多,以至于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话说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看穿了。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其实,开国功臣还是有一个得到善终,那就是汤和。汤和于1326年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所以说老汤与朱元璋的关系不一般,是老朱的“发小”。童年时和朱元璋一起放牛,青年时正是他的一封信把窝在破庙里讨生活的朱元璋拉上了造反之路,后来老汤对朱元璋也是必恭必敬,成为朱元璋最早的铁杆亲信。 汤和身为开国功臣也没有居功自傲,能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功劳和荣誉,识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大明朝建立以后,自己主动急流勇退,于是,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朱元璋看他这么会办事,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回家后他也是低调做人,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沉溺于美色之中,一副胸无大志的表现,更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国家大事,这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就这样,汤和安逸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建国功臣中少数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也许汤和能够急流勇退,与他从小就了解朱元璋为人有关吧。他的人生智慧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作者:头条号 / 历史之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