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弋不射宿”想起

 圆角望 2016-07-14

  凌晨读《论语》,至《述而第七》:“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蓦然,一个“弋”字,让我想起小时候有一个“戈弋”篮球队。这个球队在河北区金家窑大街谦益里附近,挂在墙上的篮球筐的木板上,写着“戈弋”两个黑字。当时我们小孩都能正确地读出、叫出这名字,特别是“弋”字,这不容易;我想,这应感谢那位起名的乡贤,他教大家怎样读,孩子也会了。弋射——投篮,多么贴切文雅;戈,可以引申出交锋、拼搏之意。给篮球队起这样的名字,有学问。

  今人讲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是古人说的“必也,射乎”。射壶,《芈月传》里有,就是投壶。由地投演变成空投,就是篮球。前天夜里听“话说天津卫”节目,一位老者操地道的天津话,讲天津篮球的兴盛,又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看篮球比赛的兴奋劲。

  那时,小孩子乃至大孩子都在胡同里打篮球。篮球筐是挂在墙上的,一块方木板钉上一个粗铁丝卷好的圆圈就是球筐。这里的讲究与不讲究,差别悬殊。高级的,木板平整、刨过、猪胶拼缝、刷漆,球筐用粗铁丝、模具弯好、电焊,然后编上篮网。篮网用红蓝紫绿等粗线绳,篮网要松紧适度。如今,我看到许多篮筐都无篮网,深憾其做事之粗糙。想想,如果没有网,只有一个铁圈,还能看吗?由此及彼,可知以如此之心做事,其可成乎?

  那时,各种球队很多,球队之间要打比赛。“戈弋”在我心中就是比较高级的、有名头的球队。我们平常在胡同里玩,就是分拨儿,高矮均分。没人时也可一个人练投篮、三步上篮。后来,突然刮起一阵背心印字风。看到专业篮球队背心上都印字,我们见贤思齐。我同院的大哥是队长,我是跟屁虫。他先是在黄背心上自己“印字”,拿一张硬纸板,漏刻了一个“5”字,找了半天,没找到黑墨汁、蓝墨水,只找到一瓶二百二红药水,用涮干净的毛笔往上刷,边缘不整齐,但当时还是很高兴的。没想到,几天之后不知是出汗还是洗涮,背心全花了,直至消失成一塌糊涂的淡红色,印字失败了。几日后,他组织全胡同的队员,买一色的棉毛的白背心,到印字社去印,我赖着他,把我也算一个,最后,给了一个我认为最不好看的“21”号,我已经受宠若惊。背心印好后,我睡觉也穿着它。记得当时我们球队的名字是“海燕”。背心前印“海燕”楷书大字,后印“21”,深紫色印油。

  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弋不射宿”,仁人之心也:弋,带生丝的箭;不射归巢之鸟。读《论语》,一个“弋”字,却把我带回了童年,人有缘,字亦有缘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