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铜钵旧闻拾趣之十三:铜砵路的凉亭...

 永远求知 2016-07-14

 故乡铜钵旧闻拾趣之十三:铜砵路的凉亭

郭元坤

现在交通方便,铜砵人到龙岩市区,乘坐中巴、的士或摩托,经山塘、坑柄、内坂、湖坑、湖洋,进入319国道,3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过去交通不畅,铜钵人到龙岩市区(铜砵人习惯称“出城内”或“出龙岩州”“出州”。)既无车乘,也无船坐,只靠一双铁脚板,越面前山,经赤坑、黄竹坑、青草盂,在岭高坡陡的崎岖小道上要走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先人在这条25华里的道路上,建有供行人歇脚的凉亭七个:翠峰亭,建在铜砵至赤坑之间一座面前山的岭岗上,故又俗名“岭头亭”。幸有亭,建在翠峰亭至赤坑之间的山腰中。杉树亭,建在赤坑至黄竹坑之间,亭边有高大的杉木,故名。慕翁亭,建在黄竹坑东北侧,小地名慕翁钱。双路亭,建在铜钵和黄竹坑去市区两路的交汇处,故名。原址附近今为双 路亭新村。闪雨亭,建在小地名“蛤蟆跳井”的东北侧,今技校南。畲岭亭,建在闪雨亭至市区之间,亭址在今北环路闽西博物馆大门南边。

   凉亭的建筑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建在大道上,道路从凉亭中间直通两端,翠峰亭、幸有亭、杉树亭、慕翁亭、双路亭和畲岭亭就是这种形式。凉亭的墙体是用黄土夯的,屋面用桁桷架在墙体上,屋顶盖瓦,凉亭两端的大门是用厚1015厘米的长条排木做眉宇,大门永远敞开,没有门板,墙壁上开有大窗,多是方形,没有窗门,亭内两边有石头砌成的石凳,供行人坐息。另一种是建在道路的一侧,只有三面墙,靠路的一边没有墙。闪雨亭属这种形式,建在路的东侧。这种凉亭三面墙一面开口,形似扫地装垃圾的粪斗,故乡人又称闪雨亭为“粪斗亭”。这些凉亭现尚存翠峰亭和幸有亭。畲岭亭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被十九路军拆除,木料拿去建筑堡垒,其他各亭或因道路改线或因基建需要已圮。

   凉亭的建筑风格,较为粗旷、质朴,没有飞檐斗拱和雕梁画栋,不是什么金碧辉煌供人观赏的建筑物。凉亭的价值在于实用,在于为民众服务。过去铜钵出的大米、粗纸和所需的食盐、布匹等货物,都要靠人工肩挑。商人、挑货工人和探亲访友、读书做事等等过往行人,在这条道路上奔波,疲劳时到亭内休息一下,尤其遇到赤日炎炎或暴风骤雨时,到亭内避暑躲雨。笔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离乡在外求学时,一个星期六下午回铜钵老家,途中气候骤变,忽然乌云压顶,顿时雷雨飘泼,我急步跑进双路亭,此时在亭内避雨的人,包括附近农田做事的农民,足足有六七十人,大家七嘴八舌,都说:“先人阴功积德,建筑此亭造福后人。”翠峰亭还备有茶水供行人食饮,俗称“施茶”。亭内有个圆形木桶放在凳子上,负责施茶的“施主”,在家煮好茶水,肩挑到亭,倒进桶内,盖严桶盖。饮具是用小竹筒制成,筒口削成约45的斜口,便于入嘴,筒柄是用小竹枝做的,长约3040厘米,尾部带钩,用完挂在筒边。其茶水,不是茶叶冲泡,而是用山苍子煮的。山苍子学名山鸡椒,用这种黑色圆形小粒果实煮成的茶水,不仅有香味,而且饮用之后可以生津解渴消气,人们非常喜欢喝。附近放牛的牧童,有时也到亭里饮这种茶水。施茶的时间为农历四月至八月。经费是铜砵“鸭禁”收入中开支。“鸭禁”是过去禁止鸭群放田的一种乡规民约。养鸭专业户于水稻收割之后,要在某一地段的农田里放牧群鸭,事先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地租”,一般是采用投标办法确定。“鸭禁”收入用于公益事业,多数为学校费用,由学校管理。

   凉亭也是文化园地。翠峰亭两面大门均有对联,北面为“翠绕山环留过客,峰迥路转送行人。”是铜江小学校长黄以文撰。南面为“翠竹上重霄到此暂容小住,峰峦登绝顶请君再问前程。”是铜砵秀才黄雨村撰。幸有亭有三幅对联,北面大门为“幸遇凉亭聊息脚,有时好鸟亦留人。”是蒋武人蒋梦湖书写。南面大门为“幸你先行早片时已登绝顶,有谁后至迟一刻少住芳踪,”是铜砵秀才郭文榕书写,郭当时为龙岩书法家。亭内东面墙上也有一幅对联,内容是“弯过一重山便到铜城境,再登数百级有个翠峰亭。”是草书,铜砵人郭信友书写。双路亭亭名是黄竹坑秀才苏乔深所写,南大门对联是:“双手放开成后会,路途遥远趁前行。”这些亭名和对联,书法甚佳,过往行人交口称赞。铜砵原名铜城。幸有亭至翠峰亭这一段陡坡,是用鹅卵石砌成的石级路,有人作了比较准确的计算,共有956级,而且把这个数字写在翠峰亭内墙壁上。  

翠峰亭内墙上有人题诗:“二十年前已效飞,依然两袖清风归;青山不语为羞我,流水潺潺在励予。”“一年一度一归期,游子思亲不断时;造化弄人未苦境,嗟嗟我命实多奇。风尘奔走怅心期,苦债未偿叹失时;虽有乡音闻到耳,空嗟沦落数何奇!”这诗出自何人之手?据奕沾叔讲,乡中有人猜测是郭元缉所写。他是本村秀才郭文榕的儿子,开始诸事不遂,后来去南洋谋生,业绩平平。可能返里途中,心情不佳,信手写来,予以释怀。

20世纪30年代双路亭还有针砭时蔽的两首诗,一首是:“当甲长劳劳碌碌,当保长吃酒吃肉,当乡长盖房盖屋,老百姓涕涕哭哭。”另一首是:“民国新世界,牛皮做腰带,流氓当官长,魁藤做太太。”(“魁藤”是龙岩方言,就是娼妇。)

星移斗转,如今社会和自然环境都起了很大变化,许多凉亭也已多半颓圮,但凉亭和施茶这种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慈善公益之精神,还是值得人们延续和弘扬。(原载199610月《龙岩文史资料》第24辑,改定稿刊于《龙》杂志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