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里古台后裔部落——阿巴嘎部(上) 2013年8月28日 文/孛儿只斤·苏和 来源:北方新报数字报刊平台-北方新闻网-内蒙古人的新闻主页-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http://szb./bfxb/html/2013-08 阿巴嘎部:别里古台后裔部落 - 今日头条(TouTiao.com) http://toutiao.com/i6187952798610129409/ 别里古台后裔部落——阿巴嘎部——敕勒歌|内蒙古文学网 http://www./html/2016/caoyuanwangshi_0122/1482.html 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蒙古族主要生活在现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和锡林浩特市及周边旗县,现有人口约5万人。他们在锡林郭勒草原游牧300多年,较好地保持了传统的畜牧业经济和蒙古族的语言文字及风俗习惯。 别里古台(源于阿巴嘎博物馆) 蒙古大军展开了统一各部的战争 (摄于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 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的历史 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的始祖为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兄弟别里古台。阿巴嘎蒙古语意为叔父,阿巴哈纳尔为叔父的复数,意为叔父们。成吉思汗诸弟曾经为建立蒙古帝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其后裔对蒙古大汗为首的黄金家族有着叔父辈分,故北元时期他们的所属部落被统称为阿巴嘎。又因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别里古台家族分得1500户属民,驻牧于克鲁伦河流域。在元朝,别里古台后王被封为广宁王,成为元代东道诸王之一,地位显赫。15世纪中叶,别里古台后裔统治的部落发展成为“也可”万户。别里古台第十四世孙广宁王毛里孩一度控制北元蒙古汗廷,称霸东蒙古,毛里孩子斡赤赉曾辅佐达延汗。该部自形成以来的几百年里,一直游牧在漠北克鲁伦河流域一带草原上。与其他东道诸王后裔统辖的部落共处在大兴安岭山阴之地,因此,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成为阿鲁蒙古诸部重要组成部分。林丹汗西征,兼并战争威胁到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他们不得不一度依附于喀尔喀。1632年以后的30多年时间里,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诸台吉先后率所部自克鲁伦河南下至锡林郭勒草原投附清朝,清朝设置阿巴嘎左右翼二旗、阿巴哈纳尔左右翼二旗共四旗,归属锡林郭勒盟管辖,驻牧在锡林郭勒草原上。 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蒙古族主要生活在现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和锡林浩特市及周边旗县,现有人口约5万人。他们在锡林郭勒草原游牧300多年,较好地保持了传统的畜牧业经济和蒙古族的语言文字及风俗习惯。 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的始祖别里古台 别里古台,是蒙古圣主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异母兄弟,他的母亲是也速该侧妃速赤格勒。按年龄排列应该是也速该第四子,大约出生于1164年。《元史》和《史集》中记载为也速该第五子,是根据其庶子地位而论的。除别里古台外,他母亲速赤格勒还生有另一个儿子别克帖儿,年长于别里古台。在成吉思汗少年时代,因别克帖儿、别里古台兄弟俩夺走了铁木真、哈萨尔钓得的鱼和射得的雀儿,于是铁木真、哈萨尔一怒之下,就背着母亲诃额伦用弓箭射死了别克帖儿。这之后,遭到母亲痛斥的铁木真深感愧疚,加之有要善待别里古台的临终遗言,别里古台在日后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和信任。成吉思汗曾经赞许他的两个弟弟别里古台和哈萨尔:“有别里古台之力,哈萨儿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 在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中的全体叔伯和堂兄弟之中,别里古台战功卓著,深受成吉思汗的信任、重视和喜爱,他身经百战,为蒙古帝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他是成吉思汗时代的重要人物,是蒙古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伟人之一。 别里古台出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当时金朝政权横征暴敛,定期出兵劫杀蒙古百姓,常常挑拨离间,使蒙古各部百姓相互残杀混战不休。别里古台的曾祖父俺巴孩汗被金朝残酷杀害。其父也速该也在幼年时期被受金朝唆使的塔塔尔部毒死,本部百姓纷纷离去投奔他处。金朝的残酷压迫、祖上的耻辱遭遇、现实的动乱生活,深深地在别里古台的心灵上打下了不灭的烙印。 也速该死后乞颜部遭受泰赤乌人的袭击,诃额仑母亲领着孩子们逃到不儿罕山密林中。别里古台砍树木做寨,把年幼的弟弟哈赤温、斡赤斤及妹妹帖木仑隐藏起来,使他们脱离了危险。后来他们又徙牧到桑古儿河之滨,在生计困窘时,全家仅靠别里古台打到的猎物来维持生活。不久,家里又遭到蔑儿乞人的攻击,别里古台的母亲与哥哥铁木真的妻子孛儿帖被抢走。别里古台随铁木真、哈萨尔二兄前往土刺河的黑林去拜见王罕,又同哈萨尔去见昔日哥哥的安达札木合,借助他们的兵力,大败了蔑儿乞部。据说,这时别里古台的母亲觉得无颜见儿辈,逃到密林中再也没出来。 险恶的社会环境和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别里古台强健的身躯,练就出聪慧的头脑,也磨炼出别里古台刚毅的性格。哥哥铁木真的言传身教和影响,培养出别里古台的将帅品格。从此铁木真一家又走出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蒙古帝国的奠基人之一别里古台。 乃蛮部太阳汗率部前来攻打蒙古部,成吉思汗为是否应敌而犹豫不决,最后听取了别里古台与斡赤斤的劝说,迎击乃蛮部,在纳忽昆山大败太阳汗,取得了统一蒙古高原的最后胜利。因别里古台的功勋卓著,成吉思汗把他“立为国相,又掌扎鲁火赤”。这就是指1202年成吉思汗灭塔塔儿部后,命令别里古台整治外事,审断斗殴、偷盗等案件之事。他是大蒙古国历史上第一个札鲁忽赤即断事官。总之,因别里古台的功勋卓著,在成吉思汗分封诸子诸弟时,身为庶弟的他同样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属民和领地,得到了蒙古众臣的尊敬。 别里古台不仅对成吉思汗,而且对成吉思汗子孙也忠心耿耿。他以东道诸王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克鲁伦河畔举行的推举窝阔台为蒙古大汗的忽里台。别里古台一直活到蒙哥汗时期,年龄已经90多岁而且德高望重,深受蒙哥汗的敬重。 据《史集》记载,蒙哥汗多次听取别里古台的建议进行了重大的军事部署。对于大蒙古国的建立,成吉思汗诸弟中哈萨尔和别里古台所建功勋最大。对此各种史料均有确凿的记载。但是,作为成吉思汗同母兄弟的哈萨尔多次遭到成吉思汗猜忌,而作为成吉思汗异母兄弟的别里古台,却往往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或许在成吉思汗看来,庶出的别里古台不会威胁到他的汗位。 别里古台家族领地的由来及在元朝时期的状况 1206年(蒙古太祖元年)春,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全体蒙古贵族参加的大忽里台,一致推举铁木真为成吉思汗。树九旃白纛,建立大蒙古国。按照北方游牧汗国的传统习惯,汗国成立以后,就要封赏大汗诸子诸弟和功臣。因为在大蒙古国中,虽然形式上权力和帝国疆土归于成吉思汗一人,然而实际上所有兄弟、儿子、叔伯,都有分享权力和财富的权利。按成吉思汗兄弟们的商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贵”。蒙古人游牧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也决定了成吉思汗以分封的形式来实现他对地域广大的草原帝国的统治。 成吉思汗把蒙古高原东部的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四个兄弟。其中长弟哈萨尔分得额尔古纳河与呼伦湖间的领地,形成科尔沁部;次弟哈赤温早亡,其子按赤台代表哈赤温家族分得近金源边堡的领地,形成察罕部;季弟斡赤斤分得大兴安岭以东到最远地区的领地,形成山阳部;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分得克鲁伦河、斡难两河中游和语勒扎河流域,形成也可部。成吉思汗弟弟们在各自的封地上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史书称这些部落为“往流”、“罔留”、“翁牛特”,意思是“王属”,往流诸部又称“阿巴嘎”,蒙古语为叔父。因为成吉思汗四个弟弟的领地在中央蒙古兀鲁思的东面,所以被称之为东道诸兀鲁思,他们的统治者被称为东道诸王。 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大元王朝以后,成吉思汗诸弟又分得了部分汉地土地和属民作为其食邑,史称“五户丝户”。哈萨尔后王的食邑在般阳路,分得属民24493人,般阳路古代是齐国之地,所以后来哈萨尔家族首领受封为“齐王”;哈赤温后王的食邑在济南路,分得属民为55200人,因他们的食邑在济南路,所以哈赤温家族首领受封为“济南王”;斡赤斤后王的食邑在泰宁路,分得属民为62156人,泰宁路属辽东,因此斡赤斤家族首领受封为“辽王”;别里古台的食邑为广宁路、恩州,分得属民11603人,因别里古台的食邑在广宁路(今辽宁省北镇县),所以别里古台家族首领受封为“广宁王”。 在大蒙古国内,各封地宗王可以在本兀鲁思世代世袭,宗王就是兀鲁思的汗。但是,宗王对其封地没有所有权,蒙古大汗掌握对土地分封和收回的绝对权力。各兀鲁思汗位的继承权也属于蒙古大汗,起码要得到大汗的认可。不经大汗同意,受封者无权将其领地分封给他人。蒙古大汗对外发动战争,各封地宗王首先具有带领本部人马出征的义务,在蒙古军经过其封地之时,受封宗王要负责为军队开道以及补充给养。大汗委任兀鲁思汗的做法一直延续到蒙哥大汗去世。 在元朝期间,东道诸王与中央汗廷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蒙古大汗、特别是忽必烈后裔元朝蒙古皇帝的最有力支持者,这以别里古台及其后王为之最。窝阔台汗即位是遵照成吉思汗的遗言,东道诸王一致拥戴。窝阔台死后,理应由孙失烈门即位,但脱列哥那皇后摄政时玩弄权术,将蒙古大汗之位传给了亲生子贵由。尽管失烈门等不满,也没有引起更大的混乱。1251年(蒙古宪宗元年)六月,贵由死后蒙古大汗之位由窝阔台系转到拖雷系,在这一重大变故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成吉思汗长孙、术赤子拔都。但东道诸王、特别是尚健在的蒙古帝国建国元勋、德高望重的叔父别里古台支持了拔都,才使蒙哥成为蒙古帝国大汗。 1259年(蒙古宪宗九年)八月,蒙哥汗征讨南宋时在四川钓鱼城不幸去世。当时任漠北监国的蒙哥幼弟阿里不哥,首先在部分宗王的支持下继承了蒙古大汗之位。此时忽必烈正率领东道诸王军队、蒙古军、汉军攻取鄂州,闻蒙哥死讯“断然班师”,要利用手中的兵权夺回汗位,于是引发了忽必烈、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战争。忽必烈凭借与各东道诸王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东道诸王在这次汗权的争夺中起了决定性作用。1260年(蒙古中统元年)四月,忽必烈在开平召开忽里台,在东道诸王的支持下被拥戴为蒙古大汗。哈萨尔之子移相哥、别里古台之孙爪都、哈赤温之孙忽刺忽儿、斡赤斤之孙塔察儿,都是忽必烈的最主要拥立者。1260年(蒙古中统元年)七月,忽必烈亲率大军北征阿里不哥,东道诸王军队是忽必烈征讨阿里不哥的先锋军和主力。忽必烈依靠东道诸王最终战胜了阿里不哥,由此可见,忽必烈的大元政权是东道诸王的支持下产生的。 正因为忽必烈的元朝政权建立与东道诸王的支持息息相关,即位后的忽必烈就以优厚的待遇和大量赏赐来回报东道诸王,“爪都、伯木儿银五千两,文绮三百匹,金素半之”。忽必烈还让东道诸王亲信在元朝统治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元朝初期东道诸王任命了各自的私臣,充当中书省所属的断事官。在忽必烈的优遇政策下东道诸王的势力不断加强。这时,别里古台后裔部众所组成的也可万户,有了很大的发展。 阿巴嘎部:别里古台后裔部落(下) 文/孛儿只斤·苏和 www.nmg.xinhuanet.com 2013-09-04 15:23 来源: 北方新报数字报刊平台-北方新闻网-内蒙古人的新闻主页-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http://szb./bfxb/html/2013-09/04/content_1047490.htm(原创) 阿巴嘎部:别里古台后裔部落(下)(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 http://news.163.com/13/0904/14/97UFOMBU00014Q4P.html 阿巴嘎部:别里古台后裔部落(下)——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http://www.nmg.xinhuanet.com/2013-09/04/c_117227991.htm 阿巴嘎部:别里古台后裔部落 - 今日头条(TouTiao.com) http://toutiao.com/i6187952798610129409/ 阿巴嘎部:别里古台后裔部落(下) - 中国民族宗教网 http://www./html/Home/report/440805-1.htm 深度链接: blog.sina.com.cn/s/blog_48d2fae101016s14.html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8d2fae101016s14.html?vt=4 囊囊太后(源于阿巴嘎博物馆) 毛里孩 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修养生息图(摄于阿巴嘎博物馆) 北元时期的别里古台后王和也可万户 1368年,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中国历史开始了北元与明朝的对峙阶段。1370年,明军攻陷应昌,北元昭宗爱酞识理达腊北迁大兴安岭以北,来到“祖宗根本之地”,即东道诸王的领地,把蒙古高原东部地区作为根据地。汗廷则驻于别里古台的领地。这时候北元汗廷与别里古台后王的关系是元朝与别里古台后王关系的自然延续。北元汗廷企图依靠东道诸王各部兵马力量与明军周旋。 北元汗廷迁居到别里古台领地之后,汗廷与东道诸王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在明朝与北元征战时期,东道诸王后裔是北元汗廷的忠实保护者。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情况下,也引发了东道诸王与北元大汗之间新的矛盾。尤其是随着北元与明朝对峙形势的变化和北元汗权的衰落,东道诸王的领地和势力得到恢复,开始卷入争夺蒙古霸权的斗争中。 据《大黄册》记载,这时候毛里孩王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东道诸王中的强大势力之一,并进入蒙古汗廷政治圈内。与此同时,威震一时的卫拉特部首领也先被属下阿刺知院弑杀后,喀喇沁部首领孛来又兴兵杀败阿刺,卫拉特部开始衰败。这一结果改变了自脱古思贴木儿大汗死后蒙古大汗被卫拉特所控制的局面,黄金家族的复兴出现了转机。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毛里孩王开始在蒙古政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毛里孩联军打着为大汗复仇的旗帜获得了多方支持,最后击败喀喇沁部孛来太师的军队并将其击杀,毛里孩在与孛来的长期抗衡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期间,毛里孩派使臣前往兀良哈三卫,命令三卫人马“分掠开原、抚顺、沈阳、辽阳等处”。毛里孩垄断了与明朝通贡的利益。 1454年至1468年间,毛里孩一直是左右东蒙古政局的主要人物,他长期把持东蒙古朝政,势力非常强大。从此毛里孩所部就有了“也可”万户即大万户的部名。它说明在当时的东蒙古各万户中毛里孩所属万户势力强大。毛里孩死后也可万户势力并未遭受太大的削弱。不久,毛里孩之子斡赤来成为也可万户的新领主。据《明宪宗实录》记载,由于斡赤来与仇人孛罗乃相互仇杀,曾经一度率领也可万户向西迁徙,来到河套地区附近驻牧,因此在明朝文献里有四年时间在延绥边外骚扰抢掠明边的记录。 关于阿巴嘎和阿巴哈纳尔的世系是这样的。毛里孩儿子为斡赤来,斡赤来儿子为巴延诺颜,巴延诺颜儿子为巴雅斯呼,巴雅斯呼有两个儿子,长子诺密特,次子塔尔尼,也可万户通过再一次分封后,塔尔尼所部为阿巴嘎部,诺密特部为阿巴哈纳尔部。诺密特和塔尔尼两兄弟大约生活在蒙古不地汗、达赉逊汗时代,大约是16世纪初到中叶。 达延汗最初分封子孙时,幼子格埒森扎被分封到喀尔喀万户,当时牧地只限于哈拉哈河两岸地区。16世纪上半叶,兀良哈万户叛乱,被镇压后其牧地被瓜分,喀尔喀万户占据了原兀良哈万户的大量属民和牧场,开始向蒙古高原西部扩张。格埒森扎1548年去世时,喀尔喀牧地已经延伸到克鲁伦河地区。随着喀尔喀的强大,牧地位于克鲁伦河流域的别里古台后裔也可万户牧地与喀尔喀万户牧地相衔接,并包围在其中。16世纪末期以后在喀尔喀部从东到西逐渐形成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赛音诺颜部和扎萨克图汗部。 根据《清内阁蒙古堂档》中的记载可以反映出,在喀尔喀部的格埒森扎担任首领时期,阿巴哈纳尔部和阿巴嘎部与喀尔喀部关系密切,也有部分阿巴哈纳尔、阿巴嘎部属民融入到周边喀尔喀部中。1543年喀尔喀首领格埒森扎前往土默特拜见阿勒坦汗(格埒森扎是阿勒坦汗的叔父辈,说明说阿勒坦汗的地位很高),格埒森扎领养了阿勒坦汗的女儿阿玉什,阿玉什后来嫁给了阿巴哈纳尔部首领诺密特,成为他的第二位夫人。当诺密特死后,阿玉什夫人便带领自己的儿子和属民同阿巴嘎部的图扣台扎萨克、布和诺颜一起迁徙到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斡特克亦勒属下的牧场附近游牧,留下了诺密特大夫人的5个儿子在故地。1588年,部分阿巴哈纳尔部返回了自己的旧牧地,而留在喀尔喀的这一支却永远留下并融入到喀尔喀部中。 阿巴哈纳尔部最初是个相对独立的部落,有自己的领主、领地和属民。他们的一部分在迁往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后之初还保持着独立,后来,逐渐被吞并。而这一事实并没有被喀尔喀土谢图汗和车臣汗等认可。随着喀尔喀势力的不断渗透,阿巴哈纳尔渐渐失去了其独立性。由于喀尔喀车臣汗部势力的扩大,留居在斡难河一带旧牧地的阿巴哈纳尔部主体也被车臣汗部吞并。于是产生了1686年的扎萨克图汗和车臣汗在会盟上对阿巴哈纳尔部的争夺。这时的阿巴嘎、阿巴哈纳尔实际上己经分裂成各自独立的两部,形成为分别附属于喀尔喀、察哈尔的两大部落集团,阿巴哈纳尔依附于喀尔喀成为其附庸,其贵族与喀尔喀保持着密切的联姻关系。阿巴嘎则隶属察哈尔蒙古大汗,也与察哈尔部保持紧密的联姻关系,其中林丹汗的正宫夫人囊囊太后和窦土门太后就是阿巴嘎部人。因此,阿巴嘎相对独立性比较大,这也是该部直到17世纪初还保持着其独立性的原因。 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附清的过程 17世纪初期,努尔哈赤后金政权兴起,利用各种手段威胁和拉拢蒙古各部,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对后金的图谋极为不满,企图重新统一蒙古各部,遂对蒙古各部发动了同室操戈的兼并战争。这个时期,阿鲁科尔沁、翁牛特等东道诸王后裔所部为躲避林丹汗的进攻纷纷归附后金。而游牧地更靠北边的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仍留居漠北。林丹汗在后金及归附的蒙古军队追击下,遁走西海(青海地区),不幸于1634年去世,林丹汗的事业夭折。 1635年五月,皇太极得知林丹汗正宫囊囊太后有归附之意,及时派出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率大军前往迎接。在西喇朱尔格地方,后金大军遇到了主动来投的囊囊太后,她率一千五百户部众前来归降。多尔衮派温泰等大臣作导引前往盛京。囊囊太后本名娜木钟,姓孛儿只斤氏,出身于阿巴嘎部,是该部额齐格诺颜之女,生有林丹汗次子阿布奈。为了怀柔察哈尔,皇太极优加礼遇,收囊囊太后为麟趾宫贵妃。 皇太极迎娶了蒙古已故林丹汗后宫夫人囊囊太后和窦土门太后,是遵循了北方民族“收继婚”的习俗,以向众蒙古宣示代替蒙古大汗之意,同时也是后金政权执行满蒙联姻政策的继续。作为察哈尔林丹汗的两位夫人,都出身于阿巴嘎部,在已故大汗去世后,先后嫁给了后金的最高统治者,也可算是善始善终。可见后金统治者为了拉拢蒙古,身为皇帝的皇太极以婚姻作为筹码,可谓是机关算尽。从这之后,阿巴嘎部与后金以及后来的清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姻关系。除窦土门夫人、囊囊太后外,1647年(清顺治四年),摄政王多尔衮娶阿巴嘎部都思噶尔之女。同年,皇太极与囊囊太后所生第十一女嫁阿巴嘎部噶尔玛台吉。 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自从依附喀尔喀车臣汗部以后,遭到车臣汗部的蔑视和欺压,寄人篱下的遭遇逐渐激起了民怨。另外受到阿巴嘎部出身的皇太极两位夫人与后金联姻关系的影响,从1632年(后金天聪六年)至1666年(清康熙五年)之间,大部分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众先后在诸台吉率领下,自克鲁伦河南下到锡林郭勒草原,投附了清朝。其中,最早在1632年第一批归附后金的是阿巴嘎部台吉奇塔特楚琥尔率领的属下五百人丁。没有跟随附清的那部分阿巴嘎、阿巴哈纳尔人却永远地留在了喀尔喀部内,成为他们的属民。因此直到现在,在现蒙古国境内仍然散布有很多阿巴嘎、阿巴哈纳尔人。附清后的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被清廷编为阿巴嘎左、右二旗和阿巴哈纳尔左、右翼二旗,这样,属于别里古台后裔的部众,在清朝时期就被编为四个旗,并隶属锡林郭勒盟。 阿巴嘎左、右二旗的旗界为:在张家口外,至京师千里,东西距二百里,南北括二百有十里。东界阿巴哈纳尔,西界苏尼特,南界察哈尔正藍旗牧场,北界瀚海。 阿巴嘎左旗设置于1651年(清顺治八年)。该旗第一任扎萨克都思噶尔于顺治八年(1651年),率所部从外喀尔喀车臣汗部移居锡林郭勒草原,投附清朝。 阿巴嘎右旗设于1641年(清崇德六年),俗称小阿巴嘎。该旗第一任扎萨克额齐格诺颜是囊囊太后的父亲,于1641年,率所部从外喀尔喀车臣汗部移居锡林郭勒草原,投附清朝。 1667年(清康熙六年),阿巴哈纳尔部归附清朝,朝廷把阿巴嘎的原牧地賜给阿巴哈纳尔部,并把阿巴嘎部移至浩齐特、苏尼特界外的水草丰美之地赐给阿巴嘎部放牧。阿巴哈纳尔左右二旗旗界为:在张家口外,至京师千五十里,东西距百八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六里。东界浩齐特,西界阿巴嘎,南界察哈尔正蓝旗牧场,北界瀚海。 阿巴哈纳尔左旗设于1665年(清康熙四年),俗称东阿巴哈纳尔。该旗第一任扎萨克栋伊思喇布是诺密特的曾孙。1665年(清康熙四年),率所部2000余人从喀尔喀车臣汗部移居锡林郭勒草原,投附清朝。 阿巴哈纳尔右旗设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俗称西阿巴哈纳尔。该旗第一任扎萨克色棱墨尔根为栋伊思喇布之兄。1666年(清康熙五年),率所部1300余人从喀尔喀车臣汗部南迁到阿巴嘎右旗境内,投附清朝。 清康熙年间,为抵御准噶尔部噶尔丹的进犯,四旗派出骑兵参加了朝廷的作战。在噶尔丹挑起了对外喀尔喀的战争时,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土谢图汗率部众十几万人奔向漠南,投奔清朝中央政府,请求给予保护。康熙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把土谢图汗部安置在苏尼特、阿巴嘎界内。四旗为了减轻外喀尔喀兄弟的危难,毅然让出优良牧场,安置外喀尔喀部众,并以力所能及的物资来赈济入驻的喀尔喀民众,这为外喀尔喀归顺清朝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后来随着清军的进剿和噶尔丹的失败,喀尔喀返回到了故地,但喀尔喀已经在阿巴嘎的牧场上借住了近十年的时间。 清朝设立了阿巴嘎左右二旗、阿巴哈纳尔左右旗四旗以后,别里古台的后裔统治的部落就游牧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在清朝期间的200多年时间里,这四旗相对比较安宁,人口、经济和文化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民国三年(1914年),察哈尔特区成立,阿巴嘎左右二旗、阿巴哈纳尔左右旗四旗改由察哈尔都统节制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察哈尔省府管辖。1937~1946年为伪蒙疆政府统治。1946年春,中国共产党在锡林浩特地区开辟工作,建立了中共贝子庙(锡林浩特)党支部,成立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彻底废除了封建王公世袭罔替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