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无时无刻都被别人偷窥着

 海西龙岩 2016-07-14

导读 : 你有隐私权,你的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可是你的信息却无时无刻被人偷窥着,偷窥者还时不时蹦出来告诉你,我知道你的一切。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近日,合肥一位母亲发现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近6000名婴儿的影像资料,被上传到一个商业网站上,供别人浏览。当这位母亲要求医院给个说法时,医院只是简单的回应,资料被黑客攻击了。目前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是黑客攻击还是医院有意为之,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

小编在想,如果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宝宝出现在商业网站,并且“病区”、“入院号”、“姓名”、“性别”、“年龄”一应俱全,我想我会非常愤怒吧。

实际上,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并不鲜见,曝光频率相当高。有人说,中国人对信息泄露早已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从出生到死亡,是被泄露的一生。小孩还没出生,你就会收到各种推销奶粉、纸尿裤,甚至早教的电话;小孩出生了,你会接到了各种满月照、周岁照的电话;刚买了房,这种装修的电话也随之而来......各种各样的电话,都在告诉你,你的信息已经被泄露了。

几年前,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有88.8%的受访者表示有过个人信息泄露遭遇困扰的经历,98.9%的公众认为有必要通过立法保护个人信息。而深圳多年前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该市每年泄露的个人信息,仅孕产妇一项就达10万余例,它们在市面上都是有售价的。从目前来看,这些情况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信息泄露的后果,不仅仅是承担推销电话的骚扰,更要面对诸多骗局。具体流程是这样的,你会接到一个自称是“卫生局”的人打来的电话,准确地叫出你的名字、宝宝的性别、出生日期。然后告诉你国家现在鼓励生育,有政策利好,会给你补贴,大概2000多元。最后再通过类似收手续费等环环相扣的骗局把你搞定。

目前,我国有我国有40部法律、30多部法规、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现有规范资源中,最具适用性的就是被称为个人信息保护“国标”的《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其次就是刑法中的“侵害个人信息罪”的规定;然后就是最高法院出台的各类司法解释,如最高法院2014年曾出台司法解释,规定个人信息侵权的索赔,最高可以判处50万元的赔偿金,这一保护力度也是空前的。但是,由于没有比较统一的法律对信息保护进行保护。不法分子还是一如既往的猖狂,

早在2003年,我国就开始研究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如今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还是只有一个没通过的草案。所以,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加开立法的进程呢?

再回到个人,各种信息信息的泄露,个人难道没有责任吗?那么个人应该怎么防范信息被泄露呢?小编整理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八个高招,一起来看看。

1、手机应用程序

多数应用程序安装过程中都会弹出询问“向您发送通知”“使用您的位置”等对话框,如果点“允许”,这些应用可扫描并把手机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云服务器,手机使用者的位置、通话记录、甚至家庭住址等都很容易被人获取。

防范方法

(1)安装软件时,慎重选择“允许”。

(2)尽量不要把手机软件设置为自动登录,每次登录都应设置密码;密码定期要更换,安全系数要高,不要用简单的数字组合。

2、简历

目前,很多人通过网上投简历找工作,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还会要求你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有你的家庭关系说明、父的名字、个人电话、住址、毕业学校甚至身份证号等信息。

防范方法

一般情况下,简历上只提供必要信息,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

3、网络调查

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填写调查问卷、玩测试小游戏、购物抽奖,或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防范方法

参与此类活动前,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认真核验对方真实情况,不要贸然填写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4、社交媒体

通过微博、QQ空间、贴吧等和熟人互动时,有时会不自觉说出或标注对方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真实信息。

有些家长在朋友圈晒的孩子照片包括孩子姓名、就读学校、所住小区;晒火车票、登机牌,却忘了将姓名、身份证号、二维码等进行模糊处理。

防范方法

(1)在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

来源:找法网编辑,转载需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