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学会原创文章 道法自然 | 陈兴杰专栏
最近这三十年,中国人给其他国家人民的印象有哪些?缺点也许不少,优点必有一个——勤奋。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到处是忙忙碌碌,通宵加班的白领和创业者。南方工厂机器轰鸣,流水线上是专注的眼神。全国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奔走的快递员。中国人的勤奋在全世界都让人印象深刻。在非洲,中国工程队伍的高效经常引人瞩目;在欧洲和俄罗斯,每个国家都会有华人商贩聚集的场所,他们做生意的本事让本地人为之侧目。 我和一些到国外的中国人交流过,他们总是抱怨:老外怎么那么地懒惰。法国福利太好了,年轻人都不怎么工作;希腊人简直称得上是寄生虫;美国人会好一点,可黑人也不喜欢工作,他们更喜欢食物券。拉美人就更不用说,拖延低效简直是他们的天性。要不然,中国超市怎么可以占领阿根廷。环顾世界,东亚的中日韩三国人民简直是工作模范,他们就像插着电源,永远不知疲倦。 中国人的勤奋品质,这是金子一般的优点,可惜世人误会甚多。这里要强调一下:这里所说勤奋的中国人,不是教科书上提及的“勤劳永敢”,闪闪发光的民族品质,而是特指现今中国普遍可见,国民勤奋工作的状态。 早期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并非如此。清朝时期,在大量欧洲人的笔记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普遍状态:因循懒惰、麻木退化。在南方,到处是利于水田耕作的土地,只要稍稍地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就能极大提高。即便是如此,当时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到处也可见饥肠辘辘的人民。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是19世纪欧洲人对中国人的普遍印象。 很显然,这种懒惰低效是封闭专制的社会形态养成的。直到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的这个形象,或说“民族特性”得到了延续。国有企业养着大量闲人废物,他们无所事事,内耗拖拉,经常令前来合作的外国人感到崩溃。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大街上经常能看到衣着统一、神情冷漠、缺乏活力的“蓝蚂蚁”。除此之外,西方记者笔下的中国人常是一副愚蠢、狂热、狡诈的形象——总之,“勤奋”二字和中国人无关。 中国人直正地和勤奋联系起来,并且举世闻名,则要到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激发了中国人的活力。社会各阶层都充满创造财富的热情。农民为赚钱而耕种打工,工人们没日没夜地加班,商人更是筚路蓝缕,开拓市场。中国几乎所有的第一代商人,都有过街头奔走,饥一餐饱一餐的记忆。改革开放之初,社会舆论也对“勤奋致富”的风气大加鼓励,这可以从1990年代的春晚节目看出来。 这股勤奋工作的热情劲头,一直延续到今天。我想,大概只有在中国,便利店可以通宵营业,外卖还能在深夜送达。我经常加班到深夜,汽车在北京空旷的马路上疾驰,经常可以看见修路工人——几乎所有道路维护都在夜晚进行,这样可以保证白天道路的正常使用。 与此相比,西方国家的生活节奏则要慢得多。巴黎周末的夜晚,街上行人稀少,商户闭门歇业。除非极少数特殊行业,夜班通宵会被认为很不合理。欧洲人假期长得不像话,往往一年之中有好几个月休假。即便是如此,他们还是嫌太累,总是不断抗议延长工时,大谈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中国人的勤奋让世人敬畏,很多知识分子则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生活方式。他们认为,生活艰辛源于体制不公正,应当奋起反抗,而不是埋头于工作。他们没有意识到,勤奋无法强制,它本身就意味着自由。更自由的工作安排,更灵活的合约协议,更高效显著的激励机制。只有相对公平的市场经济才能激发勤奋,促使人努力工作,快速地积累财富,提高生活水平。这首先就是值得自豪的优势。一些看起来令人羡慕的“欧洲式悠闲”,倒是包含着有毒的福利主义制度,一定要小心。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法国商家每到星期天就要关门?很多人以为,法国人天生浪漫休闲,讲究生活品质,不加班符合他们的天性,也符合欧洲社会的基督教传统(星期天是安息日)。事实上呢?这是法国工会斗争的结果。他们要求国家出法律,禁止商家周末营业。经济繁荣时期,法国人的日子过得很不错。可是最近几年,很多法国人也发起游行请愿,希望像华人商店那样拥有周末营业权。大概到这时,他们才意识到:法国人勤奋工作的权利已经被剥夺了。 除此之外,像最低工资法、社保制度、最长工时,各种用工限制,表面看是保护劳动者,其实是剥夺他们自由订约,通过奋斗改善生活的权利。在中国这样生活水平还不高的国家大行其道,鼓吹休闲,“不要那么勤奋”,甚至诉诸于立法,无异于自废武功。想想看,如果华人和其他法国人一样,也遵守严格限制的工作时间,没有这些间隙的自由,无法用勤奋工作弥补先天不足,如何在法国立足呢?若是华人像其他民族一样,躺在福利上休闲,如何发家致富,赢得尊重呢? 现在中国人勤奋工作,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是和全世界竞争。懒散无法和勤奋竞争,懈怠无法和高效竞争,这是无须多言的道理。中国的劳动法无法彻底落实,企业还在提倡艰苦奋斗,这其实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大大的制度和文化优势。 诚如很多人所言,中国人穷怕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市场经济之下,有机会通过努力工作,迅速改善生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很多知识分子说,中国经济增长太快了,应当慢下来。高增长的实质是低成本和高效率,希望经济慢下来,要求中国的劳动者没必要太勤奋,最好晚出早归——表面上看起来好温情,实际却是阻碍他们改善生活,这真的算是善意吗? 那么,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停下来休息呢?根本无需多虑。随着社会财富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强度普遍降低,每个人自然而然,就会重视休闲享受。赞美勤奋,并不是为坏制度辩护。我也希望企业不受诸多骚扰,个人权利得到保障,工作回报不会被剥夺。即使是富裕社会,勤奋工作作为社会活力的指标,也应该得到重视。如果普遍出现懒散沉闷的气息,人们不愿工作,甚至以懒为荣,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再富裕的社会,精神倾颓也不是什么好事。 人文经济学会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带下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