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的别称

 fjlhl 2016-07-15
福州的别称

   福州的别称

 

    福州历史悠久。据考,距今5000多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已寓居于今平潭县壳丘头。随后,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青铜时代,原始民族部落在闽江下游沿岸的昙石山、黄土崙等地长期定居。其土著居民为“闽人”。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国所败,王族南奔,进入福建与闽族人结合,史称“闽越人”。又传七代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秦时将其降为君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助汉灭楚有功,复封为闽越王,建立闽越国,都东冶,在今福州冶山一带创“冶城”,至今2200周年。经过晋代“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唐末五代“十八姓从王”,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等3次中原人与闽越人的大融合,福州经济、文化日益发展,城池不断扩大。晋代修“子城”,唐末五代连续筑“罗城”和“夹城”,宋朝拓“外城”,明初砌“府城”。这前后6城,奠定了福州城区“三山鼎立、两塔对峙”的传统格局。

    福州,这座东南沿海著名古城,自汉初建东冶城始,2200多年以来,朝代更替,城池废兴,屡屡易名,历代称谓纷纭。最著名、现为正名的是福州,系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设福州都督府,而得。此前此后还有很多别称如:东冶、无诸城、闽中、建安、晋安、丰州、凤城、三山、长乐、榕城、天兴府、福安、闽海、闽州、泉州、左海、闽都等。现择要者,稽古钩沉,略作说明,以资查阅。

 

    闽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36个郡。七年后又增设4个郡,福建为“闽中郡”,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广义上称福建为闽中,而狭义上则称福州为闽中。唐诗人杜荀鹤有《闽中秋思》一诗:“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可知当时福州称闽中。秋色如画,但山多难行,故称不堪行。

    无诸城:秦末,勾践后裔无诸率族人举兵反秦有功。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受封,复立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故有“冶都”之称。后无诸子孙据险叛汉,被灭。汉武帝“虚地移民”,冶城废弃。明诗人林鸿有诗《赋得无诸城送浦舍人归晋陵》:“君不见,昔时无诸城,荒邱断陇今分耕……”无诸城指福州。

    晋安:魏晋南北朝时,晋人纷纷避战乱从中原入闽,史称八姓人闽。晋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冶城太隘,迁城。筑子城将城池向东南方向拓展。城濠后扩展成晋安河,不少望族定居于河两岸。此时福州别称晋安,现晋安为一区名。

    凤城:晋代地理学家郭璞为福州勘察新址,并作《迁城记》,文中对新城描述为“其城形状,如鸾如凤”,是个福地祥域,于是福州被人视为凤城。如今福州许多地名还都带凤,如西门的凤凰池,东门的凤邱山。宋时东街有凤凰坊,朱熹在福州书有“凤邱鹤林”,清代三牧坊有“凤池书院”等。如今在闽江二桥南端耸立着一座三凤齐鸣的雕塑,象征福州的南大门。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围进一步扩大,把屏山、乌山、于山圈人城内,故此后福州便有“三山”之别称。宋龙昌期有《三山即事》诗:“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如今海外福州籍华侨聚集地行会组织仍称“三山会馆” 。

    长乐:公元933年,开闽始祖王审知死后,他的儿子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福州为“长乐”,所以这一历史时期的“长乐”不是指今天福州所辖的长乐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唐末因郡城中榕树独盛,故号“榕城”。至北宋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编户植榕,使“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榕城之名更盛。现福州简称“榕”即由此。清叶观国有《榕城杂咏》其中咏花巷:“百花务名种种强,不知未丽十分香。梭篮满贮楼前过,尽上奁台助晚妆”。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攻陷临安(今杭州),恭帝赵显及太后均被元兵俘虏,益王赵昰在文天祥等护送下于1276年入闽,众大臣劝进,登极于福州城,称端宗皇帝。改年号为“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不到半年,元兵又南下逼近福州,闽府尹开城门投降。端宗从海路逃往广东。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

    天兴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明朝南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被奉监国,在福州称帝号“隆武皇帝”,改年号为“隆武 ”,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第二年,清兵攻入闽北建宁县直驱南平,朱聿键仓卒逃往长汀,这年八月(1646年)被俘而死。

    左海:左海一词最早出自《礼记》:“洗之在阼,其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海也”。因为我国古代地名以东西方位而定,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福州位于东海之滨,故称“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耸立有一座石牌坊,上书“左海流芳”四个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辈出。林则徐纪念馆有“左海伟人”之题款,还有著名的“左海公园”等。

    闽州与泉州:自古以来福州以多冷泉著名。隋唐时期福州曾两度被命名为“泉州” ,并作为州治之所,但时间都很短。到了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福州第二次改称“闽州”时,才把泉州的名称移给了现在闽南的泉州,直到唐代开元十三年(公元 7 2 5年)才改闽州为福州 。

    闽海:民国初年,废除旧府建置,改福州为“闽海道”,于是出现了闽海之别称,它包括福州话流行的长乐、福清、闽清、永泰、连江、古田、屏南、罗源、闽侯、平潭等十个县市,故在海外有“闽海十邑”之称。福州晚报有副刊“闽海神州”。

    闽都: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随兄王潮从王绪起兵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后于梁太祖开平四年(910年)受封为闽王,后建立闽国。因首都定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闽都”之称。清代中叶闽人里人何求著有《闽都别记》,是一本全景式地描述了福州地区的社会生活小说。 

 

     福州在历史上还五次为都。福州不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多是些临时政权的首都,且时间也短暂。

     第一次:闽越国时期。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助汉灭楚有功,复封为闽越王,建立闽越国,都东冶。这东冶,就是福州历史是最早的城池“冶城”。

     第二次: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11年,后梁太祖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长兴三年(932年)其子王延钧称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

    第三次:南宋末年。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恭帝赵显及太后均被元兵俘虏,益王赵昰在福州登基,称端宗皇帝。改纪元为“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为临时首都。

    第四次:南明政权。明末,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被奉监国,旋在福州称帝为“隆武皇帝”,改纪元为“隆武”。同时改福建为“福京”,定都“天兴府”即福州。

    第五次:福建事变。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鼎、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陈友仁和第三党领袖黄琪翔等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即“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划分福建为闽海、兴泉、龙汀、延平四省和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福州为临时首都。1934年1月“闽变”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