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是指用人工开凿的沟渠和水道。《辞海》中对运河一词是这样解释的:运河是“人工开挖的水道,用以沟通不同的河流、水系和海洋,连接重要城镇和工矿区,发展水上运输”。这一解释,似乎只注意了经济原因,而忽视了运河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就会通河的开凿而言,表面看来是为了漕运之经济利益,实际上还是为了巩固元朝的政治统治。如果南方的粮食不能畅通及时地运往大都——北京,那么无论是官还是军这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无法维持。“民以食为天”,官和军更要吃饭,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会通河开凿之前,元朝在南粮北运方面确实遇到不少困难。 开凿会通河的原因 会通河是指自元代东平路须城县之安山西南起,经寿张西北,过东昌(今聊城),再西北达临清之会通镇与御河(卫河)相接的一段河道。也就是今天穿越聊城市境的京杭大运河。 元帝国建立之后,定都在大都(今北京)。为了南粮北运,以供京师,重新开凿运河,成为元朝统治者的一项大事。开始,从江南运往大都的粮食,先由浙江西部集中在江南运河的两岸,过长江后,再由瓜州古渡经淮南山阳渎河道运至淮安,进入淮河,再转涡水向西北人黄河。再从黄河逆水西行至中滦(封丘)旱站,然后路运180里至河南省淇县的淇门。由淇门人御河(指卫河)北运,经过山东的临清,由卫河(隋开永济渠)经过天津到通州,然后再用车辆运往大都。这条线路有两大缺点,一是由淮河转涡水,再入黄河,逆水而上至中滦,绕了一个很大的湾,路程增加好几倍;二是水、陆交替运输,反复装卸,费时、费工,效率低下,粮食破散、腐烂时常发生。为改变这种状况,元朝统治者开始考虑开凿直穿山东、以直线距离直达大都的新的运河河道。于是,于至元十二年(1775年)派著名科学家、水利专家、都水监郭守敬到冀鲁等地汶、泗、卫相邻地区勘察寻访。郭守敬在山东听取了在水利方面很有造诣的漕运副使马之贞的建议,决定开挖南自济州城南汶、泗合流处始,北至大清河的一段新水道,名曰济州河。至元十三年,攻占南宋临安城的丞相伯颜,看到江南水运便利发达,主张北方也应多开漕运,上疏说:“江南城郭郊野,市井相属,川渠交通,凡物皆以舟载,比之车乘任重而力省。今南北混一,宜穿凿河渠,令四海之水相通。远方朝贡京师者,皆由此致达,诚国家永久之利”(《元朝名臣事略》卷二)。此建议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高度重视,升始筹备资金,征调夫役。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开挖济州河的工程正式开工。 元世祖忽必烈命兵部尚书李处巽等南自任城(今济宁市)开渠,北到东平州须城(今东平县)之安民山,全长150里。北自奉符(今泰安市)冈城修闸一座,日冈城闸,以导汶水人洗水;东北自兖州修闸两座,一座叫金口闸,一座叫黑风口闸,以遏制泗水。在任城修闸一,日会源闸,即天井闸。由此闸将水分流南北。自任城往南至沛县沽头,地势下降106尺,修建了分水、天井、任城、赵村、石佛、辛店、师家庄、枣林、南阳南等闸,以节制水流。由任城北流者至东平州安民山入清、济故渎。新修成的由任城南之鲁桥北至东平安民山之间的这段运河称为济州河。济州河建成后,开始的运输线路是南来船只进入济州之后北行至安民山转入大清河,由大清河顺流而下至利津,入渤海,再转而北上,直抵直沽(今天津)。这条线路虽然可行,也有两大缺点:一是由大清河入渤海,再北转天津,要绕一个大湾,费工、费时、费钱。二是海口处易淤积堵塞,不易疏浚。所以,只运行了3年,终因积沙阻塞海口,清淤困难而停运。后来又改为自安民山人大清河,至山东东阿县重新弃船登岸开始陆运,经寿张、茌平、聊城达临清,由临清再装船入御河(卫河)北上天津。这条线路的优点是使运输线路大大缩短,但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水陆交替,货物要装卸好几次,给运输带来极大不便。特别是在旱路运输经茌平县时,因此处地势低洼,夏秋时节淫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运输车辆常常被陷入泥潭中,只好改为肩扛人抬,运输者苦不堪言,很难达到提高运输效率之目的。因此,开凿由安民山至临清的新河道,势在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