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美学遇到功能之二:正中咬合的建立

 wlykq 2016-07-15

所谓正中咬合即正中位,或牙尖交错位(ICP),是上下颌牙齿之间尖窝最广泛的接触位置,可以认为是下颌功能运动的起点,是最重要的一个上下颌颌位关系。


       

关于临床如何建立正中咬合或者牙尖交错位(ICP)有很多方法:依照正中关系位、依照肌力闭合道等等。


从临床操作来分,临床上正中咬合的建立可以分成两大策略:一是复制原有的正中咬合位置,二是重新建立新的正中咬合位置。复制原有的正中咬合就是利用上下颌余留的具有咬合关系的牙齿来决定上下颌的位置关系。


复制原有的正中咬合必须满足以下前提:一是可以复制,上下颌的余留牙齿有稳定的上下颌咬合关系。二是原有的正中咬合是生理性的,不需改变。临床上采用蜡、硅橡胶等各种咬合关系记录材料来记录上下颌原有的正中咬合关系,以此上架,将修复体建立在原有的正中咬合位置。



但是当上下颌余留牙无法确定稳定的上下颌咬合关系,或者原有的咬合关系存在病理性问题需要改变,这时就要需重新建立新的正中咬合关系。那么新的正中咬合位置建在哪里呢?正中咬合位置是一个下颌对上颌的位置关系。上颌的位置可以看作是稳定不变的,我们通过确定下颌的位置来确定正中咬合位置关系。


那么正中咬合位置的确定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如下图所示,决定正中咬合颌位关系的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颞下颌关节和运动下颌的肌肉(咀嚼肌)。我们在临床上可以通过确定关节(髁突)的位置来确定正中咬合位置,也可以通过确定肌肉(咀嚼肌)的位置来确定正中咬合位置。理想的正中咬合位置应该是关节和肌肉二者都舒适的位置。




通过确定关节(髁突)的位置来确定正中咬合位置,也就是依照髁突与关节窝之间的正中关系位作为指示来建立正中咬合,这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一种确定正中咬合位置(牙尖交错位ICP)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