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勇退,也是哲人欣赏的一种明智,古人把这种勇退称为“撒手悬崖”。清代大臣曾国藩可谓深知官场沉浮的人,他在家信中一再地告诫家人“大富大贵,亦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于大祸大谤”,“家中新居富宅,一切须存此意,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余自揣精力日衰,不能阅读文牍,而意中所欲看文书又不肯全行割弃,是以决计不为疆吏,不居要任,两三月内,必再专疏恳辞。”但曾国藩的辞职没有获得清政府的允准。
不过历史上也不乏因居功自傲或不甘寂寞招来杀身之祸的名将、名臣。例如韩信,为刘邦打下了江山,感到了自己地位的动摇,却进一步挟兵自恃,要求封假王。刘邦说:大丈夫要封就封真王!果真给他封了个齐王。可是后来,刘邦伪称游云梦骗韩信迎接,捕而杀之。辅助越国复兴的大夫文种,不肯听范蠡对他的劝告,接受了勾践政府的职位,结果被“可与共患难不可同甘福”的勾践赐以利剑饮恨自杀。所以事有可为则为之、不可为则退之,像越国的范蠡,三徙其地,始终保持自己自由人的生涯;唐朝的李泌,以隐士出,对肃宗说,安史之乱平定后,我只要枕着陛下的腿睡一觉即足。为此他坚拒皇帝的提亲,不成家立室,也坚拒皇帝的使命,不作正式的命官,以后果然功成身退,成为朝野上下第一受人钦敬的奇人。作为一种处世的智慧,激流勇退不仅仅可以宽解人于一生终结之事,也可以宽解人于一事终结之时。古人云:“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真可谓真知灼见!
感悟;急流勇退,谓之知机。《菜根谭》曰: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急流勇退谓之知机,多数人都是挂在嘴头上,很少人能够付诸行动。既得利益的放弃,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有史可查的,不超过10人,都是成功者。因此,许多励志网文章的作者,吃饱了没有事干,整天琢磨这个问题,教唆大家怎样去跳粪坑,自已不去跳而在粪坑旁着热闹,着笑话。对于急流勇退,在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