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晔、周睿鸣 | 新闻生产转向“策展”模式

 颐源书屋 2016-07-15
学术信息速递 | 新闻业变迁
  本期,我公号推介陆晔、周睿鸣的《新闻生产转向“策展”模式》。两位作者用“新闻策展”来概括互联网时代的参与式新闻实践模式,认为经由众多角色共同参与“策展”的多重文本集合体有别于传统意义上职业记者生产的新闻文本。而从新闻生产到新闻“策展”的变化威胁传统新闻业的生产逻辑与生存方式,却使得每一位社会成员更加具备深度参与公共生活的条件和机会。
  本文为“新技术环境下的新闻业图景”系列文章之九,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收读由潘忠党教授撰写的《“新技术环境下的新闻业图景”:写在前面》。
  新闻生产转向“策展”模式
  陆晔、周睿鸣
  新技术如何影响传统新闻业?澳大利亚学者Bruns认为一个重要变化是新闻实践从“把关(gatekeeping)”转向了“看门(gatewatching)”。传统新闻生产重在“把关”,即体现大众媒介为公共提供及时和有效信息这一角色,新闻从业者对海量信息展开核实与筛选,并按主流价值观予以呈现。在Bruns看来,新技术从新闻业外部打破了这一传统。首先,新闻机构不必再因版面所限,用“把关”来“剔除次重要内容”,反而要用“看门(gatewatching)”来从海量信息中“强调更重要内容”;其次,公众基于社交平台发掘、排序、分享、评论新闻,这一与传统新闻生产不同的过程,与其说是为刊出(publish)新闻,不如说是在公开(publicize)新闻,Bruns将此概括为“协作性新闻策展(collaborative news curation)”。
  “策展”模式开启参与式新闻实践
  虽然源自展馆领域,但在数字技术领域,“curation”意指通过数据创造者、提供者、存档者、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标注、评价、选择、转换数据的行为,令数据增值、广泛共享和再利用。用于新闻领域,有人运用这一概念强调新闻的专业筛选和视觉化呈现,着眼记者编辑对不同新闻来源信息进行的阅读、选择、排除、组织和集中呈现。我们吸纳digital curation包含的特质,用“新闻策展”来概括职业新闻人、消息来源、公众等角色在新闻的发布、选择、排序、评价各环节即时互动的协作。与“把关”不同,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参与式新闻实践模式,一个意义生产与再生产动态交织的模式。体现这层含义,台湾学者邹景平将“curation”翻译为“积酿”,认为它更能呈现内容的创造性归纳、整理、推介和“集展”。这一阐释,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策展”之于传统新闻生产的差异。我们在“澎湃新闻”编辑部进行的参与式观察中,看到了新闻生产模式的这一转换。
  首先,以职业记者为生产主体、通过“把关”将新闻呈现给受众的单向传播链,被移动互联网的多节点互动社交平台取代了。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反馈最多只能摘登在第二天的报纸上,且受众之间无法成规模实时互动。如今“重大新闻每小时更新”,新闻生产节奏大大加快。互联网不仅令受众的实时反馈成为可能,而且社交平台推动新闻扩散的速度和规模,形成职业记者与公众、公众与公众相互之间的大规模实时互动。甚至,公众可以不依赖记者转述直接接触消息来源。如澎湃问答社区“问吧”会邀请近期新闻关键人物入驻,受众可直接与之互动。
  其次,公众不仅可利用社交平台将媒介报道迅速以几何级数扩散,而且可通过转发新闻时添加标签和评论,置换甚至扭转报道重点和价值取向。媒介机构不再是新闻的阐释主体,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经由公众的集体参与而被重塑。公众对新闻的分享讨论包括对媒介报道立场、动机、公正性、准确性的质疑,会快速反馈至新闻生产各环节,对后续报道产生影响。澎湃报道“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被公众批评过度煽情便是一例。
  再次,社交平台成为职业新闻从业者、新闻事件相关人士及机构、公众之间即时交流和交锋的重要渠道。一个实例是新闻下面的评论区,成为公众搭载媒介社会影响力的公共言论区域。如2016年2月8日澎湃的春晚综合报道,评论区共700多条评论,其中某条评论获得逾千人点赞,甚至“看评论”、“感谢开放评论”也成为用户留言评论的一个热点。此外,澎湃官网首页除编辑推荐置顶的重要报道,还有根据用户点击量排序的当日、三日、本周热新闻、热话题和根据受众点赞数排序的热评论、热回答。观察显示被澎湃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转发的报道内容,点击量明显优于未被转发的内容。
  由此可见,公众所接触的新闻,除媒介机构的报道内容外,还包括了用户提供、重组甚至重构的新闻要点,以及观点各异的评论等,经由如此众多角色共同参与的新闻“策展”,这多重文本构成一个集合体,形成多面向的新闻展陈,而非传统意义上职业记者生产的新闻文本。
  当然,如加拿大新闻学者Hermida和德国社会学家Revers等在其研究中所表明,职业从业者仍然在新闻生产领域维持其专业控制,并试图保持与非专业人士的边界。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传统职业社区的专业控制和大众的开放参与之间,张力日益凸显。上述新闻“策展”不只是代表一种技术特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如美国新闻学者Lewis所说的与专业控制截然相反、打上鲜明互联网烙印的意识形态。
  新闻生产被置于全新的社会语境
  当互联网Web 2.0初现时,就有学者预见这一新传播技术有别于传统印刷和电子媒介的特征,会将新闻生产置于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据此,荷兰传媒学者Deuze认为,新闻机构不仅要采纳新技术,还要在组织制度上制造融合,改变讲述风格,调适生产者-消费者关系。这不再是通过策略改变令新技术为传统新闻业的把关模式锦上添花,而是指向新闻生产的常规。以此常规行事的新闻业,当数字技术进一步凸显社会个体或小众的主动选择时,面临严峻的挑战:它究竟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是否要与同行和公众协商,并在其中分享职业自主?是否应超越居中、平衡的客观性,而让新闻更包容、体现多元视角?
  新技术给新闻业制造了两大难题,一是控制逻辑的转移,即职业记者的专业控制之外,普通用户作为外部力量开始参与新闻生产;二是生产过程透明化(transparency),如周葆华借用戈夫曼的语汇所说,新闻生产前台-后台的区隔消解,用户可以监控、检视、批评甚至干预新闻生产。借助控制逻辑的转移和生产过程的透明,用户得以扮演“看门狗”的“看门狗”。英国新闻学者Singer由此认为,当新闻业监督权力的时候,用户监督着新闻业;用户像是在践行“同行评议”(peer-review),职业新闻人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能经得起检验。
  从新闻生产到新闻“策展”的变化,对传统新闻业带有釜底抽薪的威胁意味。职业新闻人讲故事的技巧、职业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新闻生产逻辑、新闻业的商业化生存方式、宣传管理的模式等被一并拷问。Deuze将新技术影响下新闻工作变化的语境概括为“液化的新闻业(liquidjournalism)”。然而无论论述“新闻策展”还是“液化的新闻业”,核心在于每一位社会成员,包括职业记者和普通公众,都同时具有新闻和公共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比任何时候都更具备深度参与公共生活的条件和机会。因此,尊重公众“生产和使用新闻的权利,热情拥抱如詹姆斯·凯利所言的社会自身作为交流扩音器的角色”,是我们关注新技术如何影响新闻业的立足点。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