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品格?

 隆隆168169 2016-07-15
读懂孩子
“三宽”萧斌臣院长破解中国家庭教育中的80个“怎么办”
三宽教育微信
”蒲公英家长服务计划”大礼包中的视频课包含了《读懂孩子》。

前期已将萧斌臣院长的《“三宽”家长大讲堂》整理完成。现整理读懂孩子,欢迎阅读。

网址:www.sankuanedu.com

第六十七问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品格?

家长提问
四川宜宾的家长庄先生问,女儿长到 17 岁都在我们家长的羽翼之下,家务事不会做,自己的衣服袜子换下来都是妈妈洗,关键是自己没有主见,包括高二文理分科,都是听爸妈的。眼看着再过一年,孩子就该出门上大学了,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品格呢?

萧院长解说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什么样的孩子,背后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家长。 

这句话看起来绝对,但却有道理,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背后,一定会站着一对阳光、开明的父母;而反过来,一个谨小慎微,遇事没有主见的孩子,他(或她)背后的十之八九是那种溺爱型或者专制型的家长。 

稍有生命常识的人都知道,人是从母体里脱胎出来的。母亲分娩时,助产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剪掉新生婴儿肚子上的脐带。这是婴儿在母腹中与母体连接的通道,也曾经是事关婴儿能否健康孕育的生命通道。在孩子出生后,剪断这个通道,就是要创造一种母婴分离的现实。因为,只有分离,这个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才有可能长大成人。这是每一个父母都能理解和接受的生命常识。 

但是,在对待孩子的教养上,其实还存在着另一根看不见的“脐带”,这就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导致这根看不见的“脐带”长时间不被剪短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孩子,那些习惯于享受父母呵护,惧怕长大,不愿长大的孩子;二是来自于父母,那些总担心孩子这不行,那不行,舍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长大,希望把孩子永远护在自己羽翼之下的“母鸡型”家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孩子长到很大了还“不会”自己吃饭,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要端着饭碗,跟着孩子一路追赶着“喂”孩子;一些家长乐意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喝粥,怕她(或他)烫了嘴,父母要端着粥碗,一下一下地吹,吹冷了才会递给孩子;一些家长甘心做孩子的“大秘”,孩子从小到大,都要帮着他们铺床叠被,削铅笔、整理书包,孩子与小朋友发生了冲突,父母往往会自告奋勇,一马当先去帮着摆平,孩子学习不好,父母会任劳任怨掏银子,帮孩子去报补习班,孩子升学考试失利,没有考上理想的初中或高中,还是这些父母,会上天入地找关系,花大钱,帮着孩子“择校”…… 

其实,细心的家长应该不难看出,大多数孩子是有自我斩断“脐带”,独立长大的愿望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的各种“叛逆”行为,就是孩子在向父母传递这种渴望独立的信号。但是,这种信号要么被家长漠视,要么被误解。大多数家长其实是错过了一次放手让孩子单飞的最佳机会。 

还有一类家长,则乐意按自己的意愿包办孩子的一切,设计孩子的一切。他们爱孩子,但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啥也不懂,离了大人他们就寸步难行。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是高高在上的“天”,孩子是匍匐在地的“地”,正好成了《易经》中的一卦——“天地否”,“否卦”是和“泰卦”相对立的一卦,卦象表明,因为天居上,地在下,犹如天地、阴阳、上下两不交合,预示“否闭”景象。简单地说是个“不好”的卦。 

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这根精神的“脐带”始终没有斩断,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依赖,并享受着依赖的好处。从而失去了独立成长的可能,这样的孩子往往怯弱胆小、意志薄弱、既娇且骄,清高孤傲,平时与同伴很难和睦相处,遇事没有主见,缺乏果断精神,习惯于求助父母,一旦遇到父母不能提供帮助的事情,便会手足无措。

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种孩子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依赖人格。这刚好与独立人格形成鲜明反差。所谓依赖人格是指应该有自我主见的人生阶段,仍然甘愿处于被支配地位,缺乏自信、自我否定、不敢也不愿负责任,只要能逃避,宁愿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支配。专家提醒家长们注意:儿童时代过分依赖父母的人,长大以后也更容易被别人支配。这其中包括老师、同学、朋友、上司、同事、配偶、子女等等。如果不幸被心怀叵测的人支配和利用,则命运会蒙上悲剧阴影。

所以,我们应该为四川宜宾这位庄姓父亲感到庆幸,毕竟他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家庭教育的失误,开始关心对孩子教育方法的改变。但是,真要改变孩子的依赖状态,培养出一个有独立品质的孩子,这位家长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首先,家长必须从自身做起,要彻底更新观念,和业已轻车熟路的教育方式告别。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革命”过程。

 第二、家长要主动斩断那根看不见的精神“脐带”,把独立生活、自主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要通过沟通,与孩子达成共识,让孩子明白这种改变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不能单方面采取行动,否则会遭到孩子的误解,认为家长不再爱他们了,甚至认为遭到了家长的抛弃而陷入新的迷茫状态。 

第三、改变要从细微处入手,从孩子日常生活管理和学习管理入手,也就是说从把整理书包,清洗自己的内衣、袜子、铺床叠被入手,把原本属于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完成。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指导,可以帮助,但不要代替,哪怕孩子做的很不好,也不要抢着去替代,因为这样会前功尽弃。

 第四、在引导孩子改变的过程,“表扬”要始终相伴。形成了依赖人格的孩子最大的特征是对自己“不自信”,动辄就会觉得“我不行”,而家长不失时机的“表扬”就是要告诉孩子“你行!”“你一定行!”“你看,你真的很行!” 

第五、要有足够的耐心。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依赖习惯是长久形成的,改变也绝不会一蹴而就。家长要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陪伴着孩子一步一步走出“依赖”的泥潭。这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防止反复,防止走回头路。孩子要注意,家长尤其要注意。
温馨提示:本文是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三宽教育”,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