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数学习

 隐居求志 2016-07-15
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学会利用等价转换、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
对抽象的概念、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通过预习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难点。
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运算能力方面,规范性强,准确率高,但运算速度偏慢、技巧性不强;
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善于直接推理、条理性强,但间接推理欠缺、思维方式单一;
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直觉思维敏捷、表达准确,但线面关系含混、作图能力差;
应用能力方面,“解模”能力较强,但“建模”能力偏差。
课后的练习多是直接应用概念套用算法,过程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较低。

数学中欧几里德几何学呈现的演绎 推理体系、归纳法呈现的归纳推理方法、微积分以运动和极限观念来处理问题的方法、各种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过程,这些思维方法才是数学的精髓,才是终身受用的 内容。
做奥数题根本不用学生提出问题,题目是出题老师出的,学生只要按照解题套路把题做出来就是了,只不过奥数的解题套路更复杂些。发现和提出问题需要学生的想 象力,而解奥数题却需要学生思维入套,这与想象力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奥数题都是 事先有答案的题目,只不过让学生钻更多的套去找到那个答案,这没多大意义。真正有价值的,是从没有答案的现实中发现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因为新经济不像牛顿力学,套个公式就可以算出答案。新经济不但是个体系复杂的世 界,更是一个所有问题都无解的世界。学校所教的东西,几乎从一开始都是有答案的,因此大多数的日本人事实上是从未接受过思考训练的。
真正的思考是像科学研究一样的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引导下去探索和思考,设法解决问题,这才是当今和未来最需要的思考方法。
当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时候,我国却在全民奥化,从幼儿园就开始全部钻到考试的套套里兜圈子,而且越 兜越难,越兜越离想象力创造力越远,这种空前的民族精神自杀简直比纳粹的毒气室更可怕!杨东平先生说奥数比黄赌毒还害人,真没说错。

《2061计划》将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13年教育中应该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浓缩为12大类课题:科学、数学、技术的本质、自然界的构成、生态环 境、人体机能、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共同主题、思维习惯。
是对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顺应了知识经济的要求。从此开始,传统的老师主导的“教”,让位于师生共同探讨的“研究性地学”,学校不 再像工厂那样批量式地生产相同模式的学生,教育内容不再以“教科书”为中心,而是以各种各样的“课题”为中心,分科的学习,变为师生围绕课题的综合性研 究。
把学习变为研究,就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在世界各国都在你追我赶,尽快把教育体系变为研究体系,可我国却在全民奥化,还在迷信考试。

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 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 出人头地,这些都很悲哀。原来没有全球化时不知道这些,但现在中国人也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这些 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
把学生引向奥数训练,成为电脑时代最不需要的解题专家。
奥数金牌崇拜,还反映了我国社会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误区,认为考试成绩好就是人才,学历高更是人才。其实考试成绩好和学历高,只能说明他善于考试,学了许多过去的知识,至于他会不会灵活应用这些知识,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没有创新能力却是另一回 事。

真正高明的教育,并不重视考试和竞赛,而是更看重学生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急功近利地 指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出成果,而是給他们打下研究方法的基础,寄望于将来他们出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未来世界更需要右脑发达的人才,右脑主要具有想象、艺术、综合等功能,而传统学校主要培养左脑发达的人,左脑主要具有语言、分 析、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快速被电脑代替,有远见的家长应当尽力矫正学校过于偏重左脑的教育,使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你今天不早做准备,未来社 会发展就会惩罚你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