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来,为加大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粒度,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支持“三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农村地区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在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人民银行联合涉农部门、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既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改善农村戏弄环境;有毅力减少农民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透明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信贷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呈现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落实相关支农惠农政策,提高支持“三农”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效率,支持新农村建设。 工作内容: 一、 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住址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了财政、法院、社保、税务、工商等职能部门作为成员点为,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开展试点,部门地区还是设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设立乡村惠农工作站、金融服务中心、合作组织等,履行调查了解农户信贷需求、采集农户信用信息、参与农户信用评价、推广新农贷产品、清收不良贷款等工作。 二、 建设农户点在信用档案和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 组织和引导涉农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干部、大学生村官、乡村干部采集信息,建立健全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并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部分地区搭建农户信用信息平台,跨部门采集农户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三、 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创建。 四、 农民信息加入央行征信系统,例如将农村的小额贷款公司纳入征信系统。 五、 加强教育和宣传信用和金融知识。 农村地区范围广、农户数量大,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 各地差异比较大,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模式都有所不同。 二、 信息采集和更新难度比较大。一方面,农户数量大、居住分散,外出务工口多,且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偏低,人员素质差异大;另外一方面,负责的主要是农信社的业务热暖,较少,素质不足。主要是手工,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三、 部门协调与配合难度大,信用信息缺乏有效整合。农户信息分散在工商、税务、公安、金融机构等部门。一些农户信息共享平台存在覆盖面窄、数据内容单一、更新不及时等问题。需要市场化的机制和政府配合。 依托农村信用社建设农户信用档案是当前建设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的主要方式。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截止2012年,全国大部分县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全国工位1.43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并对其中9360多万户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已经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中获得信贷支持的农户达8185万户,贷款余额为1.52万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