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禅坐,就是要把心带回家。 在佛陀的教法里,有三件事情大大区分了你的禅坐,仅仅带来暂时的放松、安详和喜乐,或是成为你和他人证悟的重大原因。这三件事情,我们称之为“初善、中善、后善”。 初善来自觉察到我们和一切众生基本上都有佛性,为了体悟佛性,必须破除愚痴,最后则灭苦。因此,每次开始禅修之前,我们都要以这种觉醒为动机,如同过去一切诸佛祈祷文的精神,发愿将我们的修行和生命致力奉献于一切众生的证悟: 以此修行的力量和真理: 愿一切众生聚足乐及乐因; 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和苦因; 愿一切众生永不离无苦之大乐; 愿一切众生免于执著于厌恶, 安住平等不二心。 中善是指进入修行核心的心态,它是由体悟心性启发出来的。从这种心态产生不执著的态度,不受任何概念的拘束,察觉万事万物本质上是“空的”、虚幻的、如梦一般。 后善是指禅修结束时,回向一切功德,并真诚发愿:“愿修行获得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皆得证悟;愿它如同一滴水,献给诸佛孜孜不倦解脱一切众生的事业大海。”功德是从你的修行中产生出来的正面力量和利益、安详和喜乐。你回向这种功德给众生长远、究竟的利益,愿他们证悟。在更高的层次上,你回向功德,祈求世界和平,祈求每个人都能完全免于匮乏和疾病,都能经验到整体的幸福和永恒的喜乐。然后,因为体悟到一切是虚幻如梦的,你也观照到在最深刻的意义上,正在回向功德的你、你所回向功德的对象,甚至回向功德这件事,其实都是本自“空”而虚幻的。在教法中说,这是结束禅修的方式,以确保任何修行的纯净力不会泄漏或渗出,确保你的修行功德绝不浪费。 这三个神圣的原则——善巧的动机、确保修行成功的不执著的态度和密封修行时的回向——能够让你的禅修既具启发性又有力。伟大的西藏上师隆钦巴赞叹它们是“真修行的心、眼和生命力”。纽舒堪布说:“成就完全的证悟,有了这些就够了,但少了这些就不完全。”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 ◆ 微信ID:Garini20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