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通识教育究竟是学什么呢? 本篇文章的作者Vanessa曾学习了六年英美文学,并在伯克利获得了美国文学硕士,从初中起就大量阅读,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艺术史、时政,在这篇文章中,她与我们分享了她学习人文通识学科的经历。 潘诺夫斯基曾经说过“学习人文学科没有捷径,就像腌肉排一样,想要有好味道,得浸得久一点” 。 七年级,我读完了人生中的第一本英语小说-《傲慢与偏见》,当时看到更多的是故事性,但即便当时只停留在故事性阅读层面,但至少在之后多遍的重读中逐步掌握了英语阅读的方法,并且毫无感知地将文化背景源流汲取了。 从此英语原著阅读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本书都在默默地汲取,直到多年后赴美学习和本土人侃侃而谈,才感受到了那种积聚爆发的力量。 起步阶段怎么做? 我一直告诉我的学生,起步阶段用正确的方法阅读英语原著尤其重要,因为起步时很多孩子因为语言思维等障碍会迎难而退,但一旦方法得当,加以反复读它,读通它,懂读它,原本的外语屏障就会被打破,思维会逐步变成母语,人文的气息就会不知不觉地被浸润,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会真的爱上阅读,广泛的阅读。 之前有人问我:人文通识课程很难,直接看英语会不会难,是不是要让孩子先看一遍中文?或者让孩子们先去背背单词,背完了再去读? 这里面有两个大忌:一是如果将中文或者翻译代入到原著阅读中,会阻碍直线性思维的构造,人实际上都有惰性,会去辨识自己熟悉的东西,这就是我为什么始终在课堂或者阅读中不让孩子用中文注释的原因,因为一旦这样做就会跳过认知回忆这个重要环节,从语言学习上而言是不利的。 而关于单词的这个问题,单词最好的记忆方法没有别的,就是重复识别及重复使用,而这些不是背单词本身能够达成的,单词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重复阅读,在阅读中反复和这些单词打照面,阅读主命脉打通后开始大声朗诵,再到复述,再到流畅地演讲才是最自然有效的方式。 不去灌输给学生们学习人文通识的“某种目的性” 在自然且广泛的阅读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是提升了语言表达,情感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事理,体悟了人生,开拓了眼界,增加了对世界的爱意和美意。 我之所以如此坚定不移地去投身人文教育是因为它远非投机取巧的学习,而是真正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去感受的科目。 有时候,我们要给孩子纯粹的教育氛围,在这里面,应当没有急功近利,没有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迎合哪种教育的口味。 家长们也好,教育工作者们也罢,都不去灌输给孩子们学习人文通识的某种目的性,比如美国名校招生历来尤为看重孩子的人文素养等等,而是切切实实地让孩子们去感受去体悟,变成他们受益终身的东西,等灌溉到人文花开之时,散发的香气也一定会愈发弥久。 当孩子们走过了这种沉淀积累的过程,语言的功底就会自然而然扎实,到了这个时候,硬性的需求也将不再是障碍,就好比我自己当年毫无准备地考托福,得了118分一样。 人文通识课堂的核心气氛在于每个学生对于文本的参与度 教育工作者毕身的工作就是能够将养分自然地灌溉在孩子身上。因此课堂中趣味性十分重要,与其说我们在课堂里给孩子们授课,不如说是在组织一个孩子们自己的人文阅读分享俱乐部。 哈尼斯圆桌教学法是我个人极力推崇的教学方式,人文通识课堂的核心气氛在于每个学生对于文本的参与度,而不是单向地由老师输出学生输入。 教师更多是要去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讨,去倾听他们的互动,做一个博学多闻又思想开明的人,不去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去见证学生的每一次探索。 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胆怯自己的发言不够准确,或者思想受到否定,慢慢就愿意积极参与这样的文本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并且乐于思考及表达。 通识课程学习,学生怎样阶梯式学习比较科学? 实际上在美高课程体系搭建中,人文社科是一个必须纳入主学分的大类。人文社科的涉及面很广,一般比较普遍的包括世界史,美国史,欧洲史,世界地理概况,政府与政治,艺术史,文学史,经济等。 一般人文师资强的学校也会开设哲学史及人文通识的细化分支,比如艺术史再切分为印象派课程,文学史再细分为浪漫主义等。这些课程其实没有难易之分,只是类别不同而已。 有的学校可能认为从世界地理开始了解世界,然后进入世界历史对世界有了一个广度的认知涉猎后再进入相对精专领域的美国历史,由面到点比较好; 有的学校可能认为先精专再广度,由点到面比较好。所以人文社科的年级课程排列并非是因为难度系数,更多是因为课程架构体系所决定的。 人文通识的细分课程是涉猎面的不同而已,所以学生如果依照兴趣先修哪门课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从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建议学生们先从哲学史开始上起。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根基,了解了哲学史 的变迁,塑造了哲学的思辨能力后再去学史学会对很多社会问题,政治议题有更高度的思考,看待议题问题都会有不一样的洞察力。 简而言之,就是让孩子们先有了思想,再递进到史学的研究,最后如果特别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再进阶研究文学。 我的推荐: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人文通识类书籍 人文通识本身没有一个条框,所以孩子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书本。 有时候家长,很多成人也是,在阅读这件事情上会显得过于急躁,总是一下子买了很多书,但可能很多连第一页都没有翻开,这种方式对于孩子切不可取。 不过确实有一些书对于历史的变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这些书我认为是孩子们都需要去涉猎一下的。 比如Thomas Paine的<Common Sense>直接启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 John Adams曾经说过“Without the pen of Paine, the sword of Washington would have been wielded in vain.” 即如果没有Paine的这本书,美国的战枪就不会打响,那么或许也就没有美国这个国家了。 有关美国历史的话<Uncle Tom’s Cabin>和<A Raisin in the Sun>也是我个人极力推荐的,两本书分别为内战和权利运动做了铺垫启发,两本书也同时都是文学界公认的巨著。 我认为孩子们如果能够潜心把这三本书读完就会对美国有不一样的认识。 另外两本必读书目也都是美国大学列出的精选书本-<Sophie’s world>及<The Republic>。 首位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文学硕士的中国留学生。美国学学者,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成员。长期致力于美国教育学调查研究,并搜集有关美国历史、宗教、文献和民俗等方面的大量史实资料并发表评论。因其独到见解为业界所熟知。华裔美国作家协会会员,并获得美国当代女诗人称号。著有A collection。开设有教育答疑微信(rongketang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