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7月14日 罕见老照片 总第407期 老照片是历史永恒的凝固 全国健在的抗战老兵大约有两万人,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 登记在册的抗战老兵大概在7500多名左右,还有绝大部分老兵没有找到,而这些老兵大多生活在偏僻的山区。 老兵们有的记忆已经衰退,有的伤口仍有余痛,有的依然处于贫困之中。吴芳/摄。 一、贾成功 贾成功,89岁,安徽合肥人。 贾成功家中的安徽省黄埔军校通讯录。 经历文革后,贾成功所有的照片和物件都已经损毁,仅有的战争记忆只能从一本通讯录中寻找。 二、黄月仪 黄月仪,90岁,安徽巢湖人。 黄月仪19岁被抓壮丁当了兵,为第七军173师517团1营1连二等兵,驻守河南。 在河南油坊店阻击日本军队,战友牺牲了100多人。 抗战胜利后,黄月仪回了老家,什么也没有带,甚至连证明他当过兵的东西都没有。 目前,黄月仪生活条件很差,两位老人行动不便。 三、蒋庆林 蒋庆林,93岁,安徽省涡阳县人。 蒋庆林1941年参加临泉抗日干部训练团。1942年蒋庆随部队与日本军队发生遭遇战,一百多名战友牺牲。 蒋庆林老人多年前摔断腿,轮椅和拐杖成为他生活的依靠。为了防止给自己带来麻烦,文革时期蒋庆林将所有照片和资料都销毁了。 四、甯少侠 甯少侠,103岁,安徽阜阳人。 抗战爆发后,甯少侠来到河南潢川。 1939年任军事教官期间多次与日军发生遭遇战。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体育工作,直到退休。 甯少侠和自己的弟弟(右二)在中山舰上的合影,他的弟弟和他一起当兵曾远赴缅甸参战。 由于天气潮湿,甯少侠老人患病卧床不起。 五、孔令科 孔令科,89岁,安徽巢湖人。 1941年,14岁的孔令科入伍成为新四军第七师独立营的“娃娃兵”,他曾冒着死亡威胁穿越封锁线送情报,重伤后不打麻药取弹片一声不吭。 孔令科在1950年被授予军衔后,特意跑到上海的照相馆拍摄的照片。 六、 池德超 池德超,90岁,江苏沭阳人。 1944年7月当兵,新四军通讯兵,在宿迁与枣庄多次与日军交锋。上世纪50年代转业至芜湖,后调至合肥。 池德超和战友的合照,目前照片上的几位老人已经去世。 七、邵经斗 邵经斗,101岁,安徽省涡阳县人。 邵经斗19岁去江苏连云港当兵,1938年调往台儿庄,参加台儿庄战役。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1949年淮海战役时起义,随后回家种田。 邵经斗唯一的一枚勋章,为后来补发。 八、周国运 周国运,93岁,安徽合肥人。 周国运18岁当兵,1941年进入陕西汉中黄埔1分校18期受训两年。1944年4月,随部队参加豫中会战。 看报、看电视和写诗歌是周国运的最大爱好,直到现在他还常常写点文字。 九、阚道诲 阚道诲,92岁,安徽肥东人 1941年,阚道诲在阜阳考入黄埔军校七分校,在黄埔19期通信科学习。抗战期间曾经准备开赴缅甸,后在重庆起义,隶属于第二野战军。 如今阚道诲被查出肺结核病,正在医院治疗。 十、焦玉庭 焦玉庭,96岁,安徽合肥人。 焦玉庭1938年当兵,进入黄埔七分校军官训练班学习两年。1940年在陕西禹门口守黄河,阻止日军向西进攻。抗战胜利后回乡务农。 1941年,焦玉庭当兵时拍摄的照片。 十一、吴义胜 吴义胜,99岁,安徽肥东人。 吴义胜1935年考取黄埔军校南京本校,学习三年。毕业后先后任连副、连长、副营长,参加了武汉会战。 吴义胜保留的最久的一张图片,那时他已经回到地方工作。 十二、姚放 姚放,93岁,安徽巢湖人。 姚放在湖南武冈参加黄埔军校19期学习。日军进入长沙后,姚放作为预备军开赴前线。 姚放从原来的学校档案里翻拍下来的,这也是他仅有的一张老照片。 十三、刘跃东 刘跃东,91岁,河南上蔡县人。 1937年4月,12岁的刘跃东帮老板买大烟时将钱丢了,因害怕便跑出去当兵了。1938年3月进入抗日战场。 老人身上背部、腰部和腿部三处枪伤,至今依然隐隐作痛。 刘跃东当兵时拍摄的照片,那时他才十几岁。 十四、王启超 王启超,96岁,安徽省舒城县人。 19岁那年,王启超在中学毕业后参军,当年11月就上了战场。他右腿曾被子弹贯穿,先后4次闯过鬼门关。 王启超至今仍保留着的黄埔军校毕业证,为此他曾经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备注:本文源自网易新闻中心,原文标题《失落的老兵》(一叶舟/编辑)。 微 言 大 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