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 | 钱惠丽:一梦红楼卅余年

 changanG 2016-07-16

Fro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画报》2016.7月号:人物 · 大家


Qian Huili: Chinese YueOpera artist

钱惠丽:一梦红楼卅余年

文/六百  图/沈震宇 



舞台上,她是多情哀薄命的怡红公子贾宝玉,是清贫却志气昂扬的书生张珍,是居庙堂之高而众叛亲离的皇帝玄凌, 是在道义与仕途中痛苦抉择的大诗人李商隐……生活中,她是越剧徐派艺术的传承人,是上海越剧院的副院长,更是当今越剧界响当当的人物。她,就是钱惠丽。

钱惠丽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浙江诸暨,那里不仅有着关于西施的美丽传说,更有杨芝山脚下那条涓涓的溪流。也许是因为那条溪流的滋养,以及良好的家庭熏陶,钱惠丽自小对文艺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直至某日看到越剧电影《红楼梦》,影片中徐玉兰、王文娟等艺术家

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唱腔,使她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越剧,那源自灵秀江南的美好,应是她一生的追求。

于是,已读至高中毕业的钱惠丽,毅然决定投身越剧,是年考入诸暨越剧团,开始了她的越剧艺术生涯。

1983 年,年仅20 岁的钱惠丽随团到上海演出《红楼梦》,经人推荐,年轻的她得见徐派宗师徐玉兰。尽管当时钱惠丽只是诸暨越剧团的小演员,慧眼识珠的徐玉兰却对她十分重视,在自己繁忙的演出之余,徐玉兰常常抽出时间辅导她。后来钱惠丽正式拜其为师,并于1987 年进入上海越剧院,成为红楼剧团的主力之一。




千余场的《红楼梦》,不忘初心

《红楼梦》是上海越剧院的经典代表剧目之一,而贾宝玉则是钱惠丽的经典代表形象之一。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三百多个剧种数不清的剧目,个性、风貌千差万别,不同演员的禀赋、造诣与剧种和不同题材的遇合,又会产生万千不同的境界与风貌。越剧《红楼梦》的传奇,无疑是题材和剧种、剧团、演员三者之间的最佳契合;而钱惠丽至今为止出演过的千余场《红楼梦》,亦是她艺术生涯的传奇。

这千余场《红楼梦》,有1980年在诸暨越剧团演过的《红楼梦》,有进上海越剧院后的经典版,有1999 年大剧院版,有电影版,有30集电视连续剧版,有各种“红楼”折子戏,也有全新制作的殿堂版。

《红楼梦》,是她走进越剧的引路戏,也是她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

一个演员在30多年中演出了1000多场《红楼梦》,这是什么概念?我们粗略地计算一下,如果把这1000 多场演出平摊到30 年中,那么她每年至少要演出近40 场。作为越剧界毫无争议的人物,她一遍遍演绎着《红楼梦》,且是严格按照恩师徐玉兰的艺术风格,在流派传承的基础上,遵循着“贾宝玉”这一角色设定来演绎,实属不易。

首先,30多年的时间里,在艺术敏感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对同一个剧目、同一个人物,她保持着相同、甚至日益增加的激情,这相当不易;其次,作为一个在艺术上颇有建树的演员,要在恪守传统与渴望创新的矛盾心态中寻找到平衡,并将这种平衡延续到舞台上,让观众充分感受到,这实属难得;最后,在30多年不间断的演出中,她将《红楼梦》常演常新,不仅满足了众多老戏迷的视听需求,同时也用自身的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观众,这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她不但做到了,并且做得足够好。



钱惠丽极有观众缘。舞台上的她,是钟鸣鼎食之家、世代簪缨之族中衔玉而生的贵公子,明朗、俊逸;私下里的她,是平易、温和的女子,她的美总是让人过目不忘。

仔细端详,这种美几乎是挑不出什么瑕疵的——尤其是舞台上那个宝哥哥:个头、五官、眼神、气质,都是那么清爽、端丽、坦诚、脱俗,以这样的形象示人,当然极易走入观众内心,令人为之牵肠挂肚。除形象好、气质佳外,钱惠丽的嗓音是如此亮丽刚劲,收放自如,似乎有无限的潜力。她充分发挥了徐派声腔的特点,委婉时如溪流山涧,淙淙悦耳;高亢时如鹤唳大泽,响遏行云。虽是女小生,却全不见娇柔的女儿态,而是把天性中的娇柔之美尽化为了少年男子的清爽俊美。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天真、帅气、阳光的贾宝玉,“读西厢”时的调皮逗趣,“哭灵”时的悲声大恸,她的表演与唱腔皆入化境,令人如闻花香,如饮醇酒,沉醉其间,回味不尽。

每一次的《红楼梦》演出,钱惠丽皆是倾情投入。30多年如一日,这其中所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支撑她坚持下来的,是在前辈老师的叮嘱与呵护中成长起来的对戏曲艺术忠诚和严谨的态度;也是源于她自身对于越剧艺术的热爱和坚守,是那颗不忘的初心。 



殿堂版《红楼梦》,砥砺前行

再没有一个剧目,能像《红楼梦》一样,可以让钱惠丽钟情如此。

2015 年6 月,全新制作的《红楼梦》回归上海大剧院,升级换代为“殿堂版越剧《红楼梦》”,由钱惠丽、单仰萍领衔名家版。2016 年2 月,固定在每年农历春节期间演出的殿堂版再次亮相大剧院,钱惠丽饰贾宝玉、王志萍饰林黛玉。

殿堂版越剧《红楼梦》结合大剧院独特的舞台空间,对音乐配器和舞美服装进行更趋精致的重新设计与制作,最终呈现出不失精致古雅,又符合时下的审美趣味。引人瞩目的是,由中生代艺术家演出的“名家版”,从此“独家供应”殿堂版,这便是目前国内唯一在一流剧场做“驻场”演出的戏曲剧目。

殿堂版《红楼梦》开场“元妃省亲”,首创了元妃携“半副銮驾”的仪仗登场,由40 名宫娥太监开道,灯盏辉煌、恢弘气派;最后一场“太虚幻境”中,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警幻仙子和仙境里的花仙与乐师,近60 人一同亮相,整个场面典雅大气。花团锦簇中走来的,依然是那个怡红公子——钱惠丽。



然而,观众们只看到了她舞台上神采奕奕的一面,却不知舞台之下,她承受了多少病痛。多年繁重的演出任务,使钱惠丽饱受糖尿病的折磨,每次演出前为保证体力,她必须吃好自带的特制食物,而进食前又要少不了提前吃好控制血糖的药,这样一来,她总要比别人提早开始演出前的繁忙准备。

2016 年殿堂版《红楼梦》演出前夕,钱惠丽腿疾复发,这对于她的身体状况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但为了保证春节演出正常进行,年前她四处拜访名医,加紧治疗,虽然一直积极配合,奈何病痛顽固,演出前腿伤仍没有太大的好转。尽管如此,为着观众们的殷殷期待,钱惠丽还是坚持带伤完成了连续两天的演出。上海大剧院后台,由化妆间通向上场门,必须要经过一个长长的楼梯,穿戴好服装的她婉拒了工作人员的搀扶,自己拉着扶手一阶一阶慢慢挪上去,那一刻,她脸上疲倦的神态让人着实心疼……

音乐声起,大幕拉开,那个十几岁的光彩少年贾宝玉从台侧奔出,台下掌声雷动,恍惚,这是刚刚那个连上楼梯都艰难的钱惠丽吗?

是的!她为越剧舞台而生,她为观众而来。

她是钱惠丽,她在传承“徐派”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拓展当代越剧女小生的表演边界,尤其在唱腔与表演的平衡发展、如何运用具有流派特色的唱腔唱出人物的“独一个”。她坚持探索,稳步拓展,以《红楼梦》贾宝玉在内的一个又一个各具风采的艺术形象,受到海内外观众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对当代越剧的探索和发展具有标识性意义。


 

白玉兰配角奖榜首,占尽风流

2014 年,钱惠丽厚积薄发,相继创排了越剧《双飞翼》《甄》(下本),塑造了大诗人李商隐、皇帝玄凌这两个迥然不同的全新人物,取得了艺术与市场的双丰收,也将自身的艺术探索推向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阶段。

2016 年3 月31 日,第二十六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名单揭晓,钱惠丽以越剧《甄》(下本)中皇帝的精彩演绎荣获配角奖榜首。这是她继第三、五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后,第三次获得“白玉兰”戏剧奖。然而,在钱惠丽眼中,这次配角奖的分量却与主角奖同等重要,甚至更有意义。因为她信奉一句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艺术上,她从没计较过梅花奖演员演配角的问题,在乎的,是怎样使这个人物“活”在舞台上。

在《甄》(下本)中,皇帝玄凌是二号人物,性格复杂。在创排过程中,钱惠丽以情绪语言带动情感的塑造,刻画了一个在寻情又猜忌中惶惶度日的皇帝。正是凭借在剧中突破性的演绎,她一举夺得配角奖榜首,白玉兰颁奖词如是说:钱惠丽是当代越剧徐派小生最具代表性传人。在剧中,她将话剧、昆曲、越剧等行当的艺术手段“嚼碎了”,融化在皇帝玄凌这个独特的、极富张力的人物身上,突破了越剧常见的才子佳人之拘囿,将一个多情又多疑,残酷而无奈的皇帝形象塑造得入木三分。

艺术的海洋中,她是严谨且认真的。她习惯在塑造人物之前,就将每个人物咀嚼过无数次,把握住每个人物的不同特质,使得不同剧目中的角色都能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融合, 丝毫没有违和感, 也找不到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越剧的世界里,钱惠丽靠塑造舞台角色来丰富自己的人生,每一个角色都像是新创造出的另一个自己,在角色上她有突破,有保留;在循源,也在求变。这些年,她继续在多元的角色中穿梭,天道酬勤,在她努力的背后,荣誉也接踵而至: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九届文华表演奖,第三、第五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第二十六届白玉兰配角奖榜首等,真可谓占尽风流!





Fro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画报》2016.7月号:封面封底

封面摄影 / 陈金涛


《上海画报》

美丽上海的窗口

创办于1982年

是一本以影像记录城市发展

用图文并茂、中英文双语为形式的城市门户画报

合作&杂志订阅|021-54045234

微信ID: shanghaihuaba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