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深处,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察觉。唯有如此,你才能在建立人脉的过程中走进对方的心,发展新关系。
了解人性的秘密,发现交往对手的个人偏好,首先要求你做一个察言观色的高手。只有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变化,拿捏对方的情绪状态,才能知己知彼。在这一点上,和可谓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人”。
和珅“少贫无籍,为文生员”,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被擢为御前侍卫。此后,他深得乾隆的宠信,一路高升,盘踞在军机大臣的位置上长达20多年。
能够成为乾隆眼前的大红人,和珅靠的就是感情细腻、善于观察、长于揣摩。凭借这一点,他在官场上左右逢源。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喜欢吟诗作赋。为此,和珅下工夫收集乾隆的诗作,并对其用典、诗(词)风、喜用的词句了解得一清二楚,结果得到了乾隆的另眼相待。
和珅对乾隆的脾气、爱好、生活习惯、思考方法了如指掌,充分做到了想乾隆之所想,急乾隆之所急,这与一般的曲意迎奉、阿谀献媚不同。因为和往往能将心比心,所以他的许多奉迎行为没有那么低俗和赤裸裸,显得更加真切。
有一次,乾隆出游,中途忽然命令停下轿子。大家都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和珅知道了这种情况,立即找来一个瓦盆,递进轿子里。等这位皇帝撒完尿,才继续前行。其他人如梦初醒,对和珅佩服得五体投地。
做一个察言观色的高手,并不是庸俗的溜须拍马,而是一门实实在在的高深学问,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发展人脉网络的利器。为此,你需要把握好下面几点:
(1)善解人意
在日常生活中,察言观色,揣摩人心,必须做到“善解人意”,能够“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比如,别人说了上半句话,你要准确无误地说出后半句话;此外,你还要善于替对方着想,甚至连对方想不到的地方也能想到,让人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
(2)良性互动
察言观色,需要在双方之间形成某种互动,从而让对方流露出自己的偏好、意见。这样一来,你才能更全面地“认识”接触的对象。比如,营业员要学会对顾客多进行赞美,让其拥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如果顾客是一对情侣,为了促成销售,你就要设法赞美那位女士。因为在购物时,男士一般会听从女士的意见。
(3)痛陈利害
美国精神医生米亚兹博士,在自己的著作《如何观察他人的眼光》中,引述了许多实例,说明察言观色及说服他人之道。比如,他曾游说一位即将抛弃丈夫、儿女,投奔情夫怀抱的少妇。在谈话中,他根本不提她的丈夫和儿女之事,只是旁敲侧击地将“离家出走绝非明智之举”的观念,灌输至少妇的脑海?从而使她翻然醒悟,悬崖勒马。显然,把利害关系说清、说透,才能引导对方做出正确选择。
人性的秘密,往往潜藏在眼神里、手势上,而且会跟随情势的变化而飘动。无论与对方建立信任,还是从对方身上打开缺口,你都必须眼光深邃、听觉灵敏、心思缜密,从而在察言观色中驾驭人心。
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西方人有很强的“是非观”,态度分明。中国人也有“是非”,但是没有“是”,也没有“非”。他们似乎总是抱着模棱两可的态度,真正的答案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是“很难讲”。
保持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心态来包容一切,是中国人的一大特色。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容易看透中国人处理关系时的心理契约,以及背后的逻辑。
(1)模糊哲学符合变化的世界趋势
对某件事情态度“模棱两可”,其实是一种特有的模糊哲学。生活中充满了变数,对人和事的把握,需要以变化的思维来考虑,而不采取僵化、机械的方法,这符合模糊哲学的辩证理论。
西方人做饭按标准工艺制作,是精确哲学;中国人做饭一次一?味道,是模糊哲学。中国人不但做饭如此,处理各种关系也秉承了模糊哲学的智慧,在不确定中建立自己的判断、逻辑,其实是最符合现实的。
(2)太清楚了,就失去了弹性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湖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儿可以栖身了,因为那会变得非常不安全;对人体察得太清楚,就不容易和对方建立信任关系了。
人与人之间,对待各种事情,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神秘感,这样才容易给对方留下腾挪的余地,否则让彼此关系紧张,做人做事都会失去人情味和弹性,容易把关系搞砸。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人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坚持含混的沟通方式,在模糊中把握人和事的远近、轻重,并由此形成了善于包容一切的行为习惯。
因此,和中国人打交道,一定要学会委婉表达,善于给人留面子,有些东西不能言明,凡事留有余地。
历史上,宋太宗是一个气度恢弘的人,他能够容忍大臣的一些过失,所以实现了有效的国家治理。孔守正被封为殿前都虞候,有一次他和大臣王荣陪伴皇上喝酒。两个人喝得大醉,就当着宋太宗的面争论秋季守卫边境的功劳,结果完全失去了君臣的礼仪。在当时,这种行为是“大不敬罪”,按照法律应该交有关部门治罪,但是宋太宗没有这么做。
第二天,孔守正和王荣清醒过来,听别人说起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失礼行为,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于是两个人一起到金殿上向宋太宗请罪,但是宋太宗若无其事地说:“我当时也喝多了,有许多事情根本记不起来了,你们不用在这里打扰我了。”就这样,宋太宗糊里糊涂地化解了一场不必要的误会。
做事的时候,明确目标是很重要的,明确是非标准也很关键。但是,牵扯到人的因素,问题就复杂起来,需要讲求策略才能把事情处理得圆满。当一些东西不能明言的时候,把握糊涂处事的要义就很有必要了,这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文化特色。
与人交往,说话办事必须符合一般的心理规律,才容易被对方接纳、认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凡事不言明,注重心理上的默契,是一大特色。比如,朋友遇到尴尬的事情,假装不在意,然后转移话题把事情遮掩过去,容易使对方感受到关爱和惬意。反之,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较真,做《皇帝的新装》里讲真话的小孩儿,往往会使对方颜面无存,僵化彼此的关系。
来源:张俊杰《关系网》
感悟:俗话说,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察言观色”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是掌握对方意图的先决条件,测得风问才能使舵。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