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7个育儿错误,即使是最优秀的爸妈也容易忽视,一起自省吧。 当孩子在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看见吃的、玩的,想要而被告知不给买时,就会哭闹。每次孩子一哭闹,我们的第一反应,就希望他能立马安静下来,别给自己丢脸。 周围这么多人,他这么哭闹,别人怎么看我? 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这样?太不给我长脸了! 于是,很多父母都会对着孩子一顿怒吼、训斥,其实更多的是吼给别人看。 每次孩子一哭闹,我们的第一反应,就希望他能立马安静下来,别给自己丢脸。但事实上,我们成人处在恶劣情绪中,在某些失控的情况下,也很难说想静下来就能立马静下来的,更别说孩子了。大多时候,我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面子,而忘了我们首先应该照顾的是孩子的情绪。 请记住,当孩子在公共场所让父母难堪时,你的面子没有孩子的成长重要。让自己尽力保持平和,先倾听孩子的想法。若孩子已情绪难以自控,可将孩子带离那个情境,转移他的注意力。对于稍大些的孩子,待他情绪平复下来之后,再与他交流。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玩具是自己花钱买的,我就有决定权:比如邻居家小朋友来自己家玩,想带走孩子的玩具,我们可能没经过孩子同意就做主把玩具给了别人,其实这是家长无物权意识的表现。 “不经同意就把自家小孩的玩具送人”大人们可能会觉得没什么,但是小孩子对东西是很有自己的拥有感的。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是不能跟别的小朋友太亲近的,因为那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而玩具也是如此。父母多半待人客气,对朋友非常礼遇,也可能是宁可委屈自己让别人高兴的人。尽管让小客人带走东西是出于好客、疼爱孩子的一片善意,但却不知不觉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对自己的孩子来说,玩具是他的所有物,只有他的所有权得到尊重,他才能学习尊重别人的所有权。如果经常剥削他的所有权,勉强他“让给”别人,有些孩子可能会因而变得怯弱、事事忍让、不敢与人争。孩子需要父母尊重他是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属。在送玩具之前,询问一下他的意见,培养他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做主”的意识。 和我们大人一样,孩子在发脾气和不爽的状态下,是听不进去任何大道理的。但是很多时候,为了着急结束当时的局面,我们总会控制不住地说很多,但往往你再怎么耐心讲道理都无济于事。 所以,在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第一步不是要去给他们讲道理,而是要先认同、安抚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你可以把怀抱敞开,把孩子揽进怀里,让他好好哭一会儿。 等孩子情绪稳定些,你可以说类似于这样的话:“我知道你很难过,是不是?”“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也很生气。” 情绪上被认同,会让孩子把父母当成“一条战线”上的人,愿意跟你倾诉内心真正的想法。 而等他们愿意听我们说时,一定要记得说的方式很重要,语气上的温和和保持尊重非常重要,因为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正在和一个年龄较大、性格活泼的大哥哥一起玩。这时,大哥哥轻推了自己的孩子一把,只是因为他站错位置了,纯无恶意,孩子很自然地走开了些。可这时,妈妈却飞箭似奔跑过去,喊了声:“小心点,宝宝!我们去那边玩。” 宝宝被大孩子推了一把,不少父母心里会不舒服,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其实,孩子们的交往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很直接。也许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推来推去,后一分钟就拥抱欢呼。父母带着成人的眼光出手“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机会。父母不可能永远地守护在孩子身边,可以让他自己先试着解决,你可以看到,你的孩子其实很坚强。 孩子扔东西、吃手、打人、撒谎、动不动就找妈妈……反正太多不良习惯或者不好的行为,在我们看来亟待解决。当妈的总是特别焦虑,然后一直在思考,怎么让他们改掉这种坏毛病,但是总忘了去探究背后的原因。 比如扔东西有可能是因为他特别好奇,在体会空间感;打人可能只是他很想和其他小朋友玩,还控制不好自己的力量,也还不知道怎么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依赖妈妈可能是他觉得妈妈最近陪伴得不够,他想要妈妈更多的陪伴…… 有些你眼中的“坏行为'可能只是阶段性的,有些不好的行为在找到原因后就不再会有了。 当孩子因为某事情绪不好时,我们通常会问孩子事情的原委经过,而忘了第一时间应该是认同他的情绪。 六岁的贝贝抱怨说,最近她收到的礼物比哥哥的少,她的妈妈并没有否认她的抱怨,也没有对贝贝解释说哥哥年长,应该收到更多的礼物,她也没有保证纠正这个错误。她知道,孩子真正关心的是他们和父母关系的深度,而不是礼物的大小和数量。贝贝的妈妈说:“你担心我爱你是不是没有爱他那样多?”她没有再多说一句话,而是紧紧拥抱了贝贝,贝贝惊喜地笑了。这就是这段谈话的结束,而它原本可能会变成一段无休止的争论。 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他们对“放心”的渴望。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证我们对他们永久不变的爱。 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应,这样通常比较有效。孩子回到家,不停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最好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要先试图查明事件的真相。 如果哪天我们自己不顺心、不高兴、很累,而回到家恰巧孩子可能只是略微调皮了一下,并没有不对的地方,我们就会冲着孩子大发脾气。父母可能因为工作中的不顺心,或者家务劳动的琐碎而情绪烦躁,将这种情绪迁怒于孩子,这也是屡见不鲜的。 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他们并不知道家长为什么发脾气,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很可怕的。孩子是脆弱的,他们不会认为大人不对(包括父母),相反,尽管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儿,但是他们还是会将全部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久而久之,孩子也可能会变得胆小、畏缩,牢骚满腹,也有些孩子甚至会记在心里。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儿童对他们早期生活中的情感经历极为敏感,尤其是他们与父母的关系。长期在父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往往缺乏积极的进取心,更容易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所以,如果父母情绪不好,当感觉自己就要失控的时候,可以深呼吸几大口,或者干脆走到隔壁房间去“隔离”一下,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迅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再采取表达情绪或消除冲动的“缓兵之计”,切记不要在盛怒的情况下去迁怒孩子、教训孩子,而是要等自己心情稍微平静后再去跟孩子交流、沟通和讨论。 其实亲子关系就是亲子依恋关系,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会让孩子信任父母,但是又有自我独立性。今天我们邀请罗静博士给我们讲讲: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有多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