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合璧,看冷月山水。

 jxy极至 2016-07-16

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赏山水,谁的呢?

作者是一位最早成功尝试融合中西绘画的画家。

早在二十年代初,就开始致力于中西融合的艺术创新,独创“新中国画”。

以传统风格和现代感统一的画风,得到蔡元培、黄宾虹等文化界、艺术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由于他特别以画月闻名画坛,一外籍教授称他为“Professor Cold Moon”(意即冷月教授),他以后也一直用此为名。

是的,今天小编要带大家一起欣赏的就是陶冷月的作品。关于他有的人可能在刚才描述的时候就猜到了,有的可能还不知道,那么小编就简单给大家讲一下他吧。

陶冷月(1895—1985),中国画家。原名善镛,字咏韶,号镛、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江苏苏州人。二、三十年代历任长沙雅礼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暨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河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四川大学教授,又与谢公展、吕凤子等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擅长山水、花卉、走兽、游鱼,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

中西合璧,看冷月山水。

洞庭秋月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此图以狭长条幅纵向构图近景起手处以湖滨景物为主体,中景为湖面,远景为云山,由近而远,由浓而淡,层层推进。在浩渺湖水之中,又特意以芦堤相隔,产生了形迹断而意脉不断,笔墨断而气势连的艺术效果。

简单介绍一下艺术之路。

幼从祖父陶治孙学画。(陶治孙是“小四王”之一的王椒畦的学生,《清代画史》称其“工山水,笔意峭拔,皴擦疏简,苍茫浑厚”,吴大澂、陆恢也曾出其门下)。早期接触“四王”系统的山水画,后又钻研了米南宫、黄公望、王蒙、沈石田、文徵明诸家的山水画技法,以及王冕、徐渭、陈淳、蒋廷锡、恽寿平诸人的花卉画技法。在苏州元和县高等小学读书时,学习投影、透视,光线等西方绘画知识,后又从美国人特朗教授研习油画、水彩画。20年代任暨南大学的西画系主任,还任南京美术专门学校的西画系主任。创制出熔中西画法于一炉的“冷月山水”。1927年苏州新中国画社出版《冷月画集》,标志着其新中国画的形成,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新格局,享誉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画坛。

中西合璧,看冷月山水。

秋高月满

朗朗明月在明静的云层间缓缓移动,渊源流长的溪水泛着白色的荧光,翠柏扎根岩隙,红树依崖而立,石径边坐赏吟咏,似入仙景。云水和远山用墨青取没骨法,近处的崖壁则墨色勾皴。翠柏红树色差的巧妙运用,打破了冷月山水清寒色调的陈式,以应华太夫人古稀荣庆之情调。

关于作品风格

陶冷月的作品情致幽淡闲放,意境空灵超逸,既有传统笔墨,又有现代风貌,融中西绘画与一炉,在美术史上有一席地位,可与徐悲鸿、林风眠及岭南派诸家相互辉映。

艺术特色最负盛名的是月景雪景山水。为了真实地表现云月的韵味,他用积墨积色之法渐层着色,因而其画远看融浑,近看笔笔有致。为了有别于日光下的山水画,画月色朦胧中的景物时,参照张僧繇、杨升的“没骨”法,吸取水彩画中干画法等技巧,逐层着色,采用勾、皴、斫、擦等笔法,形成了他的艺术特色。

中西合璧,看冷月山水。

雪景山水

画家通过对雪山、静水、冷月、淡云的描绘,将中国画写“实”与写“虚”特殊语言发挥到极致,可让观者感觉到呼吸雪后空气的畅快。画中天空挂着玉盘,为了衬托月色的明朗,对云的处理采用了没骨法润色,晕染得有流动之感。在月色的映照下,宁静的湖水泛着光亮,一只小船仿佛在缓缓地划动。

绘画的背后

为了表现雪的质感,他冒着严寒对雪景观察写生,以画出雪的清朗、厚实、疏松的神韵和凛冽之感。现代画家所画的月,基本上只是一个圆圈,并没有精心描绘,更没有终身以月景山水为题材的。陶冷月却知难而进,他引西润中,取烘云托月的方法,用云的流动变幻衬托出月的皎洁明亮,以此表现月夜的静寂肃穆。他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画月的四季区别:春月明媚、夏月爽朗、秋月高亢、冬月清寒,雨前乌云拱月,分外明亮,雨后碧空如洗,明净皎洁。因此,陶冷月可以说是填补了中国画描绘月夜景色的这一空白,而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恐怕后人也难以企及。

中西合璧,看冷月山水。

月光瀑布此作描绘清冷月光之下奔流的瀑布和岸边密布的树丛,秋意甚浓。迷蒙的云彩中掩映着一轮圆月,月光投在瀑布倾泻的地方,厚涂的白色让水面非常明亮,而淡黄的机理纹路又给水瀑染上了诗意的月色。光影的运用与瀑布的大弧度的描绘使人几乎能感受瀑布倾泻而下的强大力量。

本期小编:露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