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京剧老生三杰之一—— 北京西城朱茅胡同手机速写
清时称猪毛胡同,民国时称今名,沿用至今。解放前这里是娼寮妓院集中地之一。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胡同北起大栅栏西街,南止燕家胡同南部,西面是燕家胡同与它并行,东面则是朱家胡同,在它的北部有一条东西方向的横街(西杨茅胡同)穿过,南部与燕家胡同并入一处,总称为燕家胡同,它处于八大胡同的包围之中。 朱茅胡同在清代称猪毛胡同,民国之后方根据谐音改称朱茅胡同,并沿用至今。朱茅胡同虽是不起眼的小胡同,但在清末民初之际,则是旧京“红灯区”之一。在漫长的旧社会,这里是黑暗的人间地狱,也是良家少年不许涉足的地方。在那个年代,胡同名称不雅,胡同也是很不雅。但是现在社会已经改变。普通居民也在此居住。 1949年前统计有妓院11户,他们是:忠福院、富桂堂、清华院、会友茶室、银香茶室、银香、春香院、艳福茶室、兴华园、华美楼、魁顺。最知名的则是今天的9号院,这是一座二层的小楼,实际上也是由南楼北楼与西楼组成的带天井的一个院落,其上下共有28间房,每间只有8-10平方米。它有一个拱形的楼门,上有砖雕的“福禄”二字。在这两个字的上方则是砖雕“聚宝茶室”的牌匾。 值的一提的是曾住37号的张二奎。张二奎(1814~1860)是著名京剧老生演员。又名士元,原籍河北衡水,幼时随父经商来京,嗜爱戏曲。二十余岁时曾任工部都水司经承。常以“票友”身份在和春班客串演出。张二奎因触犯规定而被革职,为了生计,他正式下海搭和春班演出,后入四喜班。 张二奎,字子英,出生于嘉庆十九年(甲戌),同治三年(甲子)去世。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为早期京剧老生三杰之一,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号称京剧三鼎甲,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惜舞台生命不长。 张二奎清道光时任都水司经承,因酷爱京剧,被上司撤职。24岁开始下海,创立了奎派。1845年成为四喜班主演和领班人。咸丰年间自组双奎班。张二奎唱以京音为主,代表剧目有:《金水桥》、《打金砖》、《回笼鸽》、《取荥阳》、《五雷阵》及《四郎探母》等。 1790年,为给乾隆皇帝庆80大寿,四大徽班相继进京,中国戏曲进入一个大震荡、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为京剧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到了道光、咸丰年间,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三人活跃在京城戏曲舞台上,他们同领风骚,并称为“老生三杰”,也被称作“三鼎甲”。人们为纪念他们在京剧初创时期所做的杰出贡献,把他们在剧坛活跃的时期定为京剧的起点。 张二奎为京剧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张二奎之前,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艺人余三胜,以独具特色的“花腔”倾倒了京师戏迷,后来张二奎横空出世,他以堂皇的气势、洪亮的声腔,赢得了大量年轻观众,成为年轻戏迷的偶像。当时一首打油诗唱道:“时尚黄腔喊似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特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 。 他开创的流派世称“京派”或“奎派”在京城备受推崇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出生在北京,主要还是因为他不仅身在京城,还深得京城文化的熏染,和余三胜的唱法不同,不爱用花腔,他的发音也与程长庚的徽音有异。 他的唱功演唱、念白的声腔字音上,吸收北京的语音特点,多用了北京字音,一改徽调、昆曲、汉调等晦涩的语音,迎合了北方观众的欣赏习惯,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吐字清晰,咬字坚实,自成一格。二奎的唱腔多用西皮调,板眼极迟缓,受到北京观众的激赏,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接受与欢迎,这当是“年少争传张二奎”的一个重要原因。 [编后:北京的胡同自有照相机以来,就有很多人拍摄,每一位记录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怀,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我只是用手机将所看到的速写下来,其中也包括我对胡同的回忆和期望。文中所有的照片都是用手机拍摄的,文字资料都是在网络及图书馆搜集整理的,如有不妥之处还望直言不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