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品赏析】傅抱石山水画欣赏(四)

 昵称30598236 2016-07-16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四)



韶山诗意图  镜心


韶山  镜心 1962年作

    本幅《韶山》创作於1962年,傅抱石先生正处於创作事业的颠峰时期,创作章法不落俗套,把山、水、墨、色融为一体。布局上,以主席故居作为画面中心,远处隐隐山峰连绵不绝,峰壑逶迤。由远而近,山峦树木,成峦叠嶂,使自然地映出故居前侧的一湖池水,水边路旁则用其特有的“抱石皴”法绘出重重绿荫。先生用极简练的笔墨画出前来参观伟人故居的群众,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连学生的红领巾都仿佛在眼前飘动,使整个画面生气顿现。整画构图意境深远,气韵生动,笔墨气象一以贯之,淋漓酣畅,情感强烈真挚,画家用其笔墨歌颂新时代新社会,是一幅充满六十年代主旋律的作品。


中山陵  横幅 设色纸本 1961年作

    款识:中山陵。一九六一年大暑写。傅抱石南京并记。钤印:傅、往往醉后

    此幅《中山陵》创作于1961年夏,是傅抱石同题材,尺幅最大,创作年最早的一件代表性作品。

    《中山陵》主要采用“高远”法构图布局,用笔凌厉恣肆、挥洒自如,山形质感和肌骨纹理则采用“抱石皴”表现,层层渲染而成。树丛勾画颇富灵动节律感。整幅画作水、墨、色浑然一体,豪放飘洒秀逸,气势磅礴壮观,造境迷离生动、苍秀幽雅。画面中巍巍钟山突兀挺拔,苍翠蓊郁,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依山傍势一字展开,涛涛林海浩瀚苍茫,隐约可见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和华表等,在长长的石阶上,人们高举旗帜,满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

 

雨花台  设色纸本 1959年作

    画面描绘在铁干虬枝苍松掩映下的雨花台,远接钟山五色祥云,近挹长江浩荡波涛。气势雄壮的山岗上,苍松翠柏丛中矗立毛泽东手书巨碑,巍然挺拔,令人肃然起敬。一队“红领巾”拾级而上,在红旗前导下谒陵。

    山下是连绵高压电缆和毗连成群的厂房,象征着石城蓬勃发展的新姿。纪念碑四周苍松林海似群星拱月,使纪念碑以至整个山岗气氛雄伟博大。作者以浓墨大笔挥写倾斜而下、夭娇多姿的苍松,形成遮天盖地的磅礴气势,象征着先烈岁寒不调之节操,万古长青之精神。天空几抹红云渲染得恰到好处,起了烘托主题的作用。此画是历史感与现实感相融汇,境界壮阔、情思激荡的力作。


雨花台颂  设色纸本 1960年作


雨花台颂  设色纸本 1960年作 (4620万元,2006年7月北京嘉信国际)

    题识:雨花台颂。一九六○年三月,傅抱石写。钤印:傅抱石印(白文)

    傅抱石的《雨花台颂》,作于一九六零年三月,该作品七十平尺,迄今为止是所见到的傅抱石独立创作最大幅的作品,气势恢弘,博大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作品通过远中近景的描绘,用焦点透视处理的手法,突出了雨花台的主题,通过点缀于画面的桃花、人物、工厂的烟囱,展现了一幅充满时代活力的画卷,是傅抱石晚期山水画中最为典型最为完美的一幅作品。


松崖对饮  1925年作


策杖携琴  1925年作


竹下骑驴  1925年作


秋林水阁  1925年作


苍山深渊  立轴 水墨绫本 1935年作

    题识:乙亥(1935年)正月,抱石制于江户(日本东京)。钤印:抱石亲手

    题跋:银河倒泻自天来,入木秋声叶未摧。独对苍山看不厌,渊深默默走惊雷。题赠履逊同志清玩,蜀南郭沫若。钤印:沫若

    题跋:老友称同志,于余不苟同,而今为共党,我仍本初衷。履逊。钤印:吴履逊、铁庐所有


携琴访友图  立轴 设色纸本 丙子(1936年)作

    题识:天翼主座诲政。丙子三月,白下作,抱石。钤印:抱石之印

    此图题识用篆书,是三十年代先生题款常用的字体(此后至六十年代仍有篆题,不过写法不同)。因先生自幼痴迷于篆刻,精于篆法,喜书篆文,而用之于画上题识,是其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白下”,是那一时期抱石先生对南京的习惯称呼。或称金陵,一般不称南京。这一时段抱石先生的作品,非常之少,1936年所作,现仅可见到五、六幅,整个三十年代之作,存世亦不过二十几幅而已。这些作品题跋的款式、字句、书体;画面的构图、皴法、风格,与《携琴访友图》完全是一以贯之的。

    《携琴访友图》是一幅新颖的浅绛山水画,其早期作品的特点十分明显。此时散锋画法“抱石皴”还未形成,但已初现端倪。此图已完全抛开了陈陈相因的山水画老旧模式,与流行的“四王”套路大异其趣。图上已看不到“斧劈”、“折带”、“披麻”等等习用的皴法,他走的是一条纯然表现自然界真实景观所必需的写实新路。他改变了以“线”造型的旧法,开创了以水墨渲染构成“面”的新图式。他不用线条钩勒,没有轮廓线,只靠墨色的浓淡、用笔的缓急揉擦,表现山石的块面结构。从而也凸显了具有现代意识的远近透视效果、光影明暗关系和实实在在的立体感。此图的画法虽还不是后来的横涂竖抹、狂放激越的“纵恣而为”,而水墨交融、墨彩混沌,却也是潇洒遒劲、气势非凡,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此图正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此图主要画高低两座山峰,构图以云雾缭绕将顶天立地的高山危崖断为两段,使画面通透而不致于壅塞;景分三层,近景用重墨,渐远渐淡,使山势深远而有层次。在中近景一些角落各点缀着几簇杂树,秋叶红了,使画面凭添了几许妩媚。树干枝叶仍用双钩之法,是其早年作品处于过渡期的画法,大约至1943年,此后画树就从真实、自然出发,只用墨块点染而不再用线条钩勒了。

    访友的老人画在最为抢眼的近景上,脚下是浓墨的巨石,背景正好是云雾,一片空白,使人物形象分外突出。老人的造型比较细长瘦高,这又是当年画人物与以后的不同处。线条简约流畅,寥寥几笔,活脱传神,神态毕肖。画上突出了这个人物,也就突出了所要表现的主题。这正是此图的精细处,也是此图的神魂所在。


古木荫中生白烟  设色纸本

    款识:古木荫中生白烟,忽从石上见潮泉。抱石写房山记。钤印:抱石、新谕傅氏


观 云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观云。露顶奇峰平到底,听天楼阁受泉风,白云自是如情物,随我枯心飘缈中。戊寅入蜀后,承井公教掖至多,弥深感拜,敬奉写苦瓜句小帧乞正,辛巳重九,于陪都西郊金刚坡麓,傅抱石。钤印:傅抱石印、抱石入蜀后作、苦瓜意境



(未完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