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说中医是慢郎中?一小时即见效!

 真心人8 2016-07-16
  • 患者,女,28岁。发热伴发头痛一日。 患者因7月5日晚洗澡后受凉,7月6日11:20开始发热伴头痛,头痛呈闷胀感,以眉棱骨太阳穴痛甚。 发热37.8℃,发热伴恶寒汗出,寒热往来,汗出为热汗,偶感恶心欲呕,胃腕部胀闷不舒,神疲乏力,四肢酸软,手感呼出气为热气。平素大便稀薄,昨日大便少而稀甚,小便正常,眠差。 6日14:00服下2包小柴胡颗粒,未解,又于19:00服下川芎茶调散+小柴胡颗粒,扎太阳、风池、神庭、后溪等穴位,汗出。稍进食少量麦片,又欲呕,欲呕而无呕吐物。 无咳嗽咯痰,无鼻塞流涕,无寒战。既往体质偏寒湿,夏日仍四肢厥冷,畏寒喜卧,少气懒言,否认行经期,否认不洁饮食史,否认役地接触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因患者乏力不堪,不能面诊,于7月7日09:00特请汪老师远程诊断开方,观其舌象:舌黯淡苔为黄白腻苔,苔以中根部腻甚,舌边尖稍红,脉为学生所诊,为浮滑脉。



  • 拟方:柴胡12g,黄芩8g,葛根15g,藿香15g,陈皮12g,厚朴15g,防风12g,白芷12g,法夏12g,茯苓15g,桔梗12g,苏叶12g,滑石12g,板蓝根8g,炙甘草6g 2付,开水煎服,因患者症状重,学生嘱患者频服 10:10分,服下第一次汤药,药后汗出,鼻尖部可见微汗,小便2次,色稍黄。11:00分,服下第二次汤药,烘热汗出,体温稍降,自述有饥饿感,胃腕部不适感明显减轻。11:30分,服少量蔬菜后又服下第三次汤药,自述症状明显减轻,测体温已恢复正常。

  • 按: 患者发热为内有湿邪郁而化热,又外感风寒邪气,三邪夹杂,正邪交争,蕴而发热,热势不高,寒热往来,且伴随脾胃不适的症状,再根据舌脉可定为湿疟。素多痰湿,复感外邪,痰湿阻于少阳,和解少阳、祛湿和胃为治疗大法,拟柴平汤、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其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佳,且具解表之功,柴平汤即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功可和解少阳,燥湿化痰和胃。 因患者热发于午前为阳,属气虚,故加茯苓,葛根解肌退热,苏叶、防风兼具疏散风邪湿邪之功。

  • 而汪老师拟此方最为高明的是在治疗寒多热少的湿疟成方中稍加板蓝根及滑石,有湿温时疫之主方——甘露消毒丹的影子。利水渗湿、清热解暑,两擅其功,不但体现了汪老师“因时致宜”的思想,学生觉得也是汪老师“方随病易、视病化裁、以症立法、不囿原方”灵活辨证思维的体现。 与邪气赛跑,如何才能赢?用药如用兵,兵以速为先,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快速的拿下急症得益于稳准的辨证,稳准的辨证即清晰的抓住病机。 抓准每个症状背后的病机,弄清楚每个症状出现的原由,再潜方用药,是准确辨证的前提。辨证的过程实际是辨病机的过程,用药不拘、潜方不死,让笔下的每味药都有存在的意义,这样才能效如桴鼓、立竿见影。 面对某些疾病,中药并不比西药慢,这是本案给学生的启示,望杏林学子们建立牢固的专业自信,望广大患者正确适时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手段。(云南中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陈蓉)

  • 下附经过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