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痹证六经辨证经验

 世界很大我很小 2016-07-16
 胡希恕先生为我国著名经方学家,一生致力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理论研究,临床善用六经辨证,于各种杂症均取得了卓越疗效。惜胡希恕先生治学严谨,著述不轻易示人,终其一生几无著作传世。幸得冯世伦先生不断对胡希恕先生治学、授课、临证经验进行总结,陆续出版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专辑》《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等多部著作,使后学得窥大师风范,受益匪浅。今就诸书中所涉及胡希恕先生痹证六经辨证理论进行总结,不足之处,尚请方家指正。

1博览古今定病名,关节肌肤现疼痛

胡希恕先生认为,自《内经》起,中医学对于痹证 就有丰富的认识:《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明确了痹证的病因及定义;除此之外,《内经》中尚有行痹、着痹、痛痹、五体痹等复合痹名,涵盖了经络气血闭塞不通所引起的疼痛或麻痹等症。

在博览古今医籍的基础上,胡希恕先生提纲挈领地指出,凡出现关节及肌肤疼痛,均可称为痹证,既包括中医所称的风湿、历节、热痹、痛风、白虎历 节、鹤膝风等,亦包括西医所称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

2师法仲景辨六经,经方方证需精熟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有关痹证的论述和证治颇多。胡希恕先生强调,这些论述,不仅包括痹证的成因和治疗大法,更为重要的是六经辨病位和辨方证。

胡希恕先生在长期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认为六经辨证并非指经络而言,乃是与八纲辨证有着 密切关系的辨证方法,六经具定型而八纲更抽象,六经辨病位而八纲辨病性。如太阳病与少阴病分别为表阳证和表阴证,阳明病与太阴病分别为里阳证和里阴证,少阳病则为半表半里之阳证,厥阴病则为半表半里之阴证。在具体分析痹证时,胡希恕先生认为,《伤寒论》第1条、第35条、第387条;《金匮要略?辨痉湿喝病脉证并治》第20条、第2l条等,多指痹证在表的阳证,即太阳病。《伤寒论》第174条、第316条;《金匮要略?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8条,多 指痹证在表的阴证,即少阴病。除此之外,尚有太阳 阳明合病和太阳少阳合病等不同类型,结合临床则以痹证在表之少阴病为多,次则为痹证在表之太阳 病,其他如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及太阳阳明合病、 太阳少阳合病等则属少见。

胡希恕先生临证,以六经辨病位之后,即辨方证。胡希恕先生一再强调,六经辨证是基础,方证辨证是核心,临床疗效的好坏,关键在于方证辨证是否 正确。冯世伦先生将胡希恕先生治疗痹证常用方证总结为六大方证,包括葛根加术汤方证(主症为项背强痛,发热恶寒,无汗恶风,腰酸身重;苔白,脉弦滑)、麻杏薏甘汤方证(主症为周身关节痛,发热午后明显,身重,或四肢关节肿,口中和或黏;舌苔白腻,脉沉弦滑)、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主症为周身关节疼痛,四肢或膝关节肿,僵硬,或肢、指趾关节变形,头眩气短;苔白,脉弦)、桂枝加苓术附汤方证(主症为腰、膝、肘关节痛,头项强痛,或心悸,或胃脘痛,汗出恶风,四肢常冷,口中和;舌苔白,脉弦)、桂枝加黄芪汤方证(主症为长期关节疼痛,汗出恶风明显,四肢关节冷,或身热,或肢体麻木不仁;苔薄白,脉缓)、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主症为腰髋、项背酸痛,膝软无力,心悸,心下满,自汗盗汗,或下肢浮肿;舌苔白,脉沉弦细)。

临床举例:

张某,男,50岁,颈部僵硬疼痛,腰部、双膝关节冷痛,心悸,胃脘隐痛,汗出恶风,怕冷,夏天仍手脚有凉感;舌苔白,脉弦。辨证为桂枝加苓术附汤方证,予桂枝209、茯苓309、白术209、制附片109,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7服后患者颈部僵硬疼痛减轻,腰部、双膝关节冷痛减轻,心悸消失,继续服14服后诸症消失。

如常呈表虚寒证之慢性关节痛,胡希恕先生多用桂枝加苓术附汤、葛根加苓术附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小续命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治疗;而对于呈表实热证之急性风湿性关节痛,胡希恕先生多用葛根加术汤、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桂枝加黄芪汤等治疗。

万方数据 胡希恕痹证六经辨证经验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赵敏, 史云菊 赵敏(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