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曲:菅浩栋用电影思考人生

 璇琮坑 2016-07-16

\

 

  山西新闻网河曲讯(河曲县互联网宣传中心 张静) 菅浩栋,一个年轻的90后帅小伙,初次见面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艺术家气息,他确实不像会是能下井的煤矿工人,那黑暗潮湿的世界装不下他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渴望。他的舞台是在透过镜头展示在大荧幕上的影像,因为年轻,他的未来有着很多种可能,也许他就是未来几十年的华语电影的拓荒者之一,即便不是,他也会是记录河曲这片土地风土人情的一个重要的参与者,他的人生注定不同寻常。

  菅浩栋能走到今天,一定是个有主见、有性格的人。换做是谁,都未必有勇气敢于抛弃现有安逸的生活去一味追求心中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但是,他敢。几年以前,正式的煤矿工人是一个多么吃香的行业,菅浩栋只要再等些时候,“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触手可得,这是大多数人对生活最大的渴望和要求。而他,在拥有体面工作、领着固定薪水、上门提亲的姑娘前仆后继的情况下,居然跑去拍电影?!拍电影,这在大多数眼里,是多么地不切实际,简直天方夜谭,一个农村小伙子,不好好娶妻生子,搞什么电影,这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做到的事情吗?菅浩栋坚定地告诉大家:“我就是要拍电影,因为这是我的梦想!”

  为梦想奋斗的日子即便辛苦也是幸福的,在人生这条路上,他有着唐僧西天取经般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意志。因此无论菅浩栋在拍电影的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他也从没有过抱怨和放弃的念头,他固执地坚信:只要踏实的走下去,在电影领域,他也许就是下一个贾樟柯,即使不然,至少也会在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贾樟柯和他差不多的出生背景、相同的电影理念,还有对电影事业狂热的爱以及贾樟柯成功的经历无疑给了这个小伙子莫大的勇气和鼓励。一个优秀的导演是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他们应该有一份对当下清醒的认识和决断的霸气,因此菅浩栋的这份执着和主见是他成为一个优秀导演所难能可贵的基本素养,从他毅然决然的辞退固定工作投身电影行业来说,这份勇气和果敢就值得我们为他点赞,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风骨。多少人就是在犹犹豫豫中虚度了光阴,蹉跎了岁月,辜负了那曾斑斓过的梦想。对此,我不禁要为他呐喊:菅浩栋,你是好样的!

  能拍出《光盲》这样的电影,菅浩栋必然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在思考抚育他长大的小山村在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严重冲突的情况下未来在何方,他也思考人性的善恶是否原本就是一个人矛盾的结合体,他还把对乡村孤寡老人、无业青年的担忧都深深地寄托在他的电影里面。他洞悉农村的人情事理,对当代农村的困惑也了解地更加透彻,从他的作品透露出:思考贯穿了菅浩栋整个成长过程,可以说,他用敏感而细腻的视角从小就开始打量他生活的这个地方,思考让他对自己的家乡,除了深沉的爱以外,还多少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这也同样解释了为什么菅浩栋最终没有成为他电影里面那些和他同根同源的无业青年的状态。他的电影《光盲》里面,和他年纪相仿的就有这样几个人,他们无所事事的表皮下是一个极度空虚、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躯壳。这就是菅浩栋与他们最大的区别,菅浩栋的心灵世界十分丰富,丰富到可以用电影这个集文学、摄影、美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诉求。

  菅浩栋还是一个非常善良、感性的人,他爱父母,爱农村,爱故土,对一切苦难和不幸有着天然的同情。他拍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将视角聚焦到村里面一个已经瞎了四十多年的孤寡老人,这是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因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他们很少有为自己发声的条件和能力,菅浩栋给了他们这样一个传声筒,透过镜头,述说着他们最真实的现状和最迫切的期望。善良的本性也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必备的素质,只有对人物有着深入肌理的感同身受,才能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搬到大荧幕上,才能与观众获得情感和心灵的共鸣。《光盲》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在为主人公孤独艰难的一生感概的同时,也忍不住要为导演的善良而感动。

  菅浩栋说,他喜欢真实,真实的记录家乡的风土人情,通过电影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在国际的舞台上看到中国山西有个叫河曲的地方,有一群那样生活的人和故事。他实现了诺言,《光盲》让他收获了不少知名度,在电影的道路上,他迈出了坚定的一步。本人认为,他现在最需要的是继续学习和坚持下去,不忘初心,他或许就是下一个张艺谋也未可知。

  春节一过他又返回北京。带着他即将完成的新剧本前期筹备。下一个故事,依然发生在黄河边的河曲。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所经历看到的残酷现实和婚姻情感变化。他说,他准备在十一月开拍,因为他喜欢冬天,喜欢黄河边的那份荒凉,“荒凉的柔情里夹杂着摩托的声音穿透了山的厚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