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英姬: 见证北京社工大发展

 昵称22998329 2016-07-16

张英姬:见证北京社工大发展


1985年出生的张英姬是2010年北大毕业后进入北京市民政系统工作的,工作刚刚六年的她党龄却已经有11年了。

刚来到民政系统工作,张英姬是北京市民政教育管理学院一名“小”老师,说她小是因为当时刚刚25岁的她,初上讲台显得有些稚嫩。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她已是学校里的中坚力量,被评为学校的先进工作者。2011年9月,张英姬赴和田为当地的民政工作者开展培训。她下了飞机就把自己“钉”在了培训教室里,倾听其他老师的讲课;待到她讲课时,她减少PPT中的文字,将字体放大,增加影像资料。同时,张英姬将说话的速度放慢,增加与学员们的互动,从学员们的频频点头和眼神的回应中,她感受到了自己的表达被接受和认同。更让她没想到的是,整个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在填写反馈表时对她的评价非常高。张英姬说,正是有了当老师的这段经历让她对社工行业更加了解。

2013年,张英姬从民政教育管理学院调到市民政局组织处,她的工作也从社工培训老师转变为社会工作行业政策的制定者。2015年5月,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成立社会工作处,从社工培训到社工行业管理,张英姬的工作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这并没有难倒当年的“学霸”。爱读书、好学习的张英姬从中国政治青年学院到北京大学七年的专业社工学习,为她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她在工作中用专业的眼光看问题奠定了基础。然而北京社工行业的实践却远比书本知识丰富许多,为了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张英姬总是要求自己多与社工联系。2015年,社工处制定了多项有关“三社联动”的相关政策,这其中也凝结了张英姬的汗水和付出。她和处长全年都奔走在16个区,了解基层社工的动态,同时也为社工组织做督导。“坐在办公室里写的政策,到了基层很多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我们必须走下去,深入基层。”张英姬说,2015年在制定“三社联动”意见的初稿时,他们原本在参与主体这部分写得比较宏观。当他们带着初稿来到基层调研时,基层的社工却对此意见很大,“基层要求我们将每个参与主体的角色明确清楚,后来修改时,我们采纳了基层的意见。”张英姬说。

工作之余,张英姬也不忘充实自己,她一边查阅社工领域的书籍,一边到高校与专家对话,学习新理论。作为中级社工师,她总不忘在工作之余参加各类社工活动。“考社工证就是让自己更接地气,也更了解社工师这个行业。”

见证北京社工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填补社工领域政策的空白,这是张英姬感到最大的骄傲也是她工作的努力方向。2015年,她与社工一起讨论和策划如何介入低保入户核查,让社工在入户核查低保户经济收入的同时,了解低保家庭的各种需求,为社工进入低保服务做好前期的调查摸底。“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社工政策和社工服务为民政基础建设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支持。”

“过去好多社会政策都是停留在书本上,学习的时候我觉得离我好遥远,而现在这些高大上的政策理念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为自己对此付出的努力而骄傲!”张英姬高兴地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