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圖(1570-1641),字長公,又字無畫,號二水,別號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晉江二十七都霞行鄉人(今福建青陽鎮蓮嶼下行)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初授翰林院編修,歷官詹事府少詹事,天啟六年(1626)遷禮部侍郎,是年秋,與平湖施鳳來同以禮部尚書入閣,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 ![]() 張瑞圖《草書王世懋詩》165 x 47.5 cm,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 此詩抄錄王世懋(1536-1588)〈助甫諸君雨中小集〉詩,但首句首字,原詩為「把」,張瑞圖改書為「對」。「助甫」為張九一(1534-1599),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授黃梅知縣,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王世貞、王世懋兄弟與張九一兄弟交往密切,詩文集中多有唱酬之作。張瑞圖抄錄此詩,應當是借取詩意,贈予交情彌篤的好友。 對酒莫辭頻,交情到爾真。雨中千里駕,盃裡百年身。任達(屬)從公子,留歡屬主人。非逢大小阮,龍性誰能馴。瑞圖。 賞析: 此作品筆法運轉方折,筆鋒轉換跳蕩,字型橫撐,用筆迅速,雖然有上下的帶筆,但是卻字字獨立,每一個字的上下距離幾乎沒有多餘的空間,張瑞圖非常巧妙地在「中」、「年」、「馴」等字的表現上,特別在筆畫向下的走勢恣意延伸,破除了通幅的緊密感,使通篇布局帶有疏朗的布局。 ![]() 張瑞圖《草書自作詩》187 x 47 cm,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 此詩原題〈陳伯龍有信訪余山中詩以促之〉,收於張瑞圖《白毫菴?雜篇》,原詩為「屏跡東湖上,翛然與世踈。故交深筆研,間訊到樵漁。籬菊經霜後,園蔬過雨餘。未全貧客供,命駕莫躊躇。」張瑞圖傳世詩文中還有〈陳伯龍携榼至山中〉、〈都下送陳伯龍下第南還〉等詩,可以推測陳伯龍可能與張瑞圖年輩相仿。張瑞圖寫詩催促陳伯龍來山中一聚隨後陳伯龍帶著「榼」(盛酒的器具)至山中找張瑞圖喝酒,兩人應是好朋友。 釋文: 屏跡東湖上,翛然與世疏。故交深筆硯,問訊及樵漁。籬菊經霜後,園蔬過雨餘。未全貧客供,命駕莫躊躇。白毫菴道者。瑞圖。 賞析: 晚明書家談氣勢磅礡者,當以張瑞圖為最,其連綿草書亦不若王鐸,須以二王為範引,夾帶著思緒行走。他是將二王、蘇、米諸家的結構抽離出來,使起筆側入,直壓而進筆陣之中,直入平出,瞬間回折,而且所回折的角度,都屬強勢的銳角。使形體的尖銳緊張度,達到空前的極致,強大的運行推力做後盾,又將行距放到很寬,使這個緊壓的瞬爆張力,如排山倒海的景象橫行無阻。這在他六十歲以前的作品中處處可見。六十歲時被列入「逆案」,坐贖徙為民後,風格明顯有很大改變。 ![]() 張瑞圖行書《鳳文麟趾其威儀》172 x 34.5 cm,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 鈐印 : 釋氏鐵壁岩印、喦道人 ![]() 張瑞圖《行書劉長卿詩》193 x 47 cm,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 此詩為唐代詩人劉長卿〈尋南谿常道士〉,內容描述詩人意欲尋訪隱居在南谿的常道士。詩人踩著苔蘚,走入山中小徑,雖然最後並未找到道士,然而山中靜謐的景致卻將他的心靈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充滿禪意,忘記了世俗的一切。詩為心聲,張瑞圖錄此詩,重點在禪意,這正可以作為斷年的參考。張瑞圖的禮佛参禪,大約在萬曆四十七年(1619)五十歲以後,此時的書法作品中,也增加了禪佛內容,還常拜訪佛教人士,注重内在修為的宗教生活。此時張瑞圖也開始以「芥子居士」的別號署款,所以此書蹟可斷為張瑞圖五十歲以后所書。張瑞圖「芥子居士」的稱號是有典故,「芥子」出自《維摩經不思議品》,意思是偌大一個須彌山塞進一粒小小的菜籽之中剛剛好合適,或許是反映他從極高的官位被眨至平民,在心情的調適上,無入而不自得。 釋文: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雲依静渚,芳草閉閒門。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瑞圖。 賞析: 通篇草書為主,略雜行書,字形較大,行距略窄,筆畫的表現激烈奔放,筆畫轉折鮮明,鉤挑引人注目。其中第一行的「莓」、第二行的「色」、第三行的「相」等字,在草書的書寫上,鉤曲的帶筆一般都是圓轉的筆畫,張瑞圖卻都以剛硬方折的一節一節的筆法來表現。自詡為董其昌入室弟子的倪後瞻說:「其書從二王草書體一變,斬方有折無轉,一切圓體皆刪削,望之即知為二水。」清朝梁巘在〈評書帖〉題到「明季書學競尚柔媚,瑞圖、王鐸二家力矯積習,獨標氣骨」,骨力外顯,正是張瑞圖的特色。此書蹟內容為張瑞圖錄唐代詩人劉長卿〈尋南谿常道山道人隱居〉,全詩主旨為尋訪隱者不遇,卻得到大自然的山林情趣,進而領悟到禪意的妙處。詩為心聲,張瑞圖錄此詩,重點在禪意。張瑞圖的禮佛參禪,大約在萬曆四十七年(1619)五十歲以後,此時的書法作品中也增加了禪佛內容,還常拜訪佛教人士,注重內在修為的宗教生活。此時張瑞圖也開始以「芥子居士」的別號署款,「芥子」出自《維摩經不思議品》,意思是偌大一個須彌山塞進一粒小小的菜籽之中剛剛合適,或許是反映他從極高的官位被貶至平民,在心情的調適上,無入而不自得。 ![]() 張瑞圖《草書王維宮槐陌》356 × 87 cm,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 釋文:側徑蔭宮槐,幽陰多綠苔。應門但洒掃,畏有山僧來。瑞圖。 ![]() 張瑞圖《草書王建宮詞》310× 39 cm,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 書寫內容為唐朝王建〈宮詞〉,描寫宮殿的華麗與天子的莊嚴氣象。此軸高逾三米,從內容與尺幅觀察,很有可能懸掛於宮殿中做為裝飾用。此類大尺幅作品尚有上海博物館藏張瑞圖〈李白宮中行樂詞〉立軸(351*100cm)可做比較。 釋文: 正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車駕六龍。 賞析: 此作寫於板綾上,當是以尺幅為考量。板綾不同於紙與絹,在長度上較無限制,可供書法家恣意揮灑,因此頗受明末清初書家青睞。板綾由生絲織成,利於製造飽滿的漲墨效果,在線條的質感上較少尖銳的乾筆。張瑞圖書法的特色具體表現在用筆上,以頓挫、翻轉、跳躍為基調,結體則善於做險勢,將伸展壓縮誇大到極致。晚明浪漫書風以「連綿草」為時代標記,大書家們競相抒發自己的創造力,為書史寫下璀璨的一頁。此作首句七字一股作氣寫畢,展現書家對毛筆高超的駕馭能力。第二句「仙人」二字是張瑞圖最典型的拉長與壓縮的結字手法,「玉芙蓉」三字先左後右的走勢,使得整體的軸線產生欹側的動感。「天子朝元」四字成一組合,前兩字縮小,後兩字刻意寫大,在視覺上造成大小錯落的節奏美感。末句的「五色雲」皆做長型結字,雄強的「龍」字好似交響曲壯麗的結尾,為此作畫下完美的句點。這件立軸在章法上非常特別,兩行的瘦長尺幅,更能展現張瑞圖連綿草如高瀑直洩般的視覺震撼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