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官者必看的七幅对联 值得收藏!

 华韵F哲思 2016-07-17

古代官员多在其官署内悬挂匾额楹联,这些楹联常常描述了其为官原则,传达了清廉意识及勤政爱民之风,用来昭示官风政愿,点醒为官者修身治政的规范,也折射了古代社会对为官者的官徳期待。纵观这些官衙楹联,其主要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两个词:以民为本、勤政爱民。
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这副对联,其实是一县衙内的一副楹联,悬挂于三省堂前,为康熙年间一位名叫高以永的知县所写,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强调要勤政为民、多为人民办事。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这副对联,原是清代能臣魏象枢自题之作,言简意赅而寓意深长,既给人以警示和忠告,又是自己自勉处世立身的准则。

什么叫好官?能免士民咒骂足矣;  
有何称善政?只求狱讼公平难哉。
做“免士民咒骂”的“好官”,行“狱讼公平”的“善政”,实在难能可贵。这副对联采用自问自答的句式,提出了为官为政的最低标准,同时也道出了为官为政的最高标准。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明代王阳明每次去地方赴任,都会将写有“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的两块高脚牌聚在队伍之前,以表达自己愿贴近民间、接受百姓监督的政愿。林则徐在江苏时,也曾将这一对联张贴在官衙门旁。这幅同样务实亲民的官衙楹联,还有清代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题写的。将自己到此做官看做是和当地百姓的一种缘分,不鄙视和欺侮百姓,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罔违道,罔费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古时官员到任,下属前去拜见时常常携带贺礼,有一些人就借机行贿,因此,清代无锡知府武承谟,上任第一天就在衙门上贴上这样一副对联。对联一出,便警示了那些谋求私利、妄图行贿之人。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些为官者还将杜绝腐败的见解掺入对联之中,就如武承谟在县衙照壁上的这幅撰联。如此直白的表述,引得乡人围观,好人快意、坏人惊慌。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  
养廉宜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崇宽大葆廉隅。
清代杭州太守谢雨时在官衙悬挂的这一副对联,指出贪利是贪,贪名也是贪,不要因为贪图浮华虚名而忘记从政的根本;严于律己、俭朴养廉是俭,而不是只要求他人,希望为官者可以品行端正为人宽厚有节操。简单来说就是说从政要戒贪、养廉要从俭。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